中國醫藥大學 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林如華:雙師、實習、衍生企業多管齊下助縮短產學落差

記者/李琦瑋

中國醫藥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暨碩博士班最早成立於91學年度,培育具有生命科學及生物醫學科技執行力、洞察力與獨立研究能力的專業人才。副教授林如華表示,生物科技產業為新興產業,大家對於產業需求、技術導入產業應用等,還不太清楚,因此存有產學落差,該系透過課程導入雙師制度、提供學生實習機會,以及學校推動衍生企業等,有效縮短產學落差。

中國醫藥大學生物科技學系靠雙師、實習、衍生企業等,縮短產學落差。
中國醫藥大學生物科技學系靠雙師、實習、衍生企業等,縮短產學落差。(圖/截取自學系官網影片)

培育生技產業人才:研發、法規、行銷、品管

中國醫藥大學為配合國家發展目標及符合21世紀後基因體時代社會的需求,遂於91學年度成立生物科技學系,並於95學年度成立生物科技學系碩士班、100學年度起成立生物科技學系博士班。

延伸閱讀:國立台東大學 生命科學系 系主任林志輝:校內工廠產學合作育生技人才

林如華表示,生物科技產業主要以碩博士生為主要人力,因此該系7成以上學生會繼續攻讀碩士,若繼續深造、取得博士學歷,可從事研究或學校教師工作;碩士學歷則從事生技製藥、醫藥衛材、生技美容、健康食品、生技農業、生技資訊或生技環保等相關產業工作,除研發外,也能做行銷、品管或法規人員。

林如華說,很多生技產品、醫療器材需要取得認證,藥品需要臨床試驗等,都需要法規專業人才,目前業界相當缺乏會做研發,同時也懂法規的人才,期許學生有這樣的跨領域能力。

新興產業有產學落差 導入業師、實習資源解決

林如華提到,醫學領域很多工作需要有證照,但生物科技學系培養的人才主要在做產業研發,沒有相關證照,這在醫學大學裡會更凸顯學用落差的問題。

林如華進一步說明,生物科技產業是新興產業,大家對於產業需求不甚了解,再加上以前只有生命科學相關學系,學生畢業後多進實驗室做基礎研究,沒有產業銜接的問題,但生物科技主要發展為產業應用,成立學系也是為了因應生技產業的未來蓬勃發展。

林如華說,因為新興產業的關係,即使課程要求導入產業應用,教師也沒經驗,近年來該系致力縮短學用落差、產學落差,像她在工研院服務10幾年,有接觸業界,在課程上也努力和產業接軌,讓學生了解產業應用及需求,校系也投入許多業師、實習資源,讓學生知道未來的產業狀態。

林如華表示,她自己有兩門高年級的課程,生物科技產業現況、生物科技的技術應用,皆導入雙師授課,除了她以外,還會再請醫學、保健類等廠商業師進入課堂,讓學生了解技術如何衍生到公司開發產品,以及法規面向,「因為研究不用依循法規,但產品需要,即使藥品、醫材的研發再厲害,未經過法規認證,也無法販售、上市,且各國法規都不同」,此外,還有專利相關課程,這些產業運用的專業知識很重要,需要特別加強。

學校推動衍生企業 縮短產學落差

對於該如何縮短產學落差,林如華指出,學校近年致力推動衍生公司,像長聖國際生技(細胞治療公司)、長佳智能(醫療AI公司)都是從學校技轉出去成立的新創公司,現在都是上市上櫃公司,盼透過技術落實到產業,讓生技產業蓬勃發展後,學校出路更多更廣,這些技轉計畫也能提供學生接觸產業的機會,甚至到這些新創公司實習進而就業。

※探索職場,透視薪資行情,請參考【科技類-職缺百科】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舞台!

瀏覽 369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