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臨床痛點!北醫大AI醫療專班要學生落實應用
記者/李琦瑋
北醫大2019年正式成立AI醫療碩士在職專班,網羅醫療背景人士進修,強化其跨領域整合學習的能力,培養台灣人工智慧醫療產業人才。專班主任彭徐鈞說,AI專班最終目的是要解決臨床面臨的問題,從源頭找到臨床問題作痛點,再透過AI或機電工程的方法解決,得到初步成果(期刊論文發表),把技術回歸臨床,為病人謀福祉,特別是在輔助臨床上的診斷,或是治療預後。
北醫大AI醫療專班超特別 解決臨床痛點為導向
北醫大AI醫療專班是全台灣唯一隸屬醫學院旗下的AI研究所,有別於目前在國內很多的AI研究所,是建立在資電學院或工程學院底下。
該專班特別之處在於北醫大希望藉由本身豐富的臨床資源、臨床醫師及臨床DATA,再加上AI的技術導入,能提升醫學臨床效益,所開發出來的模型技術化,未來能夠順利在臨床上去做落地實施,應用在病人身上,進而輔助醫生的判斷。
要學生做出成果 落實AI醫療應用
彭徐鈞表示,北醫大是一個醫學臨床為導向的學習環境,北醫自有一校6大醫院及醫學中心;師資上有3大組成,1/3教師來自工程界(著重影像處理、生物訊號分析、AI專長)、1/3來自醫學界(臨床醫師)、1/3在產業界,著重產業鏈結,主要師資為工程師、臨床醫師、產業前輩,從前端如何去發想,找到臨床上的問題,進而透過AI技術去解決,有初步成果後,再透過適合的商業模型,進行商業導入,最終進入臨床實務的應用。
既然是在職專班,應該不會有產學落差的問題?但彭徐鈞說,專班的學生雖來自業界,包括臨床醫師、醫事人員(如藥師)、醫療器材廠的工程師等,都帶著自身在臨床上觀察到的問題,來到專班進修,試圖藉由AI找到解決的方法,但僅僅2年的修業時間,只能做完研究、發表論文,最多申請軟體的專利,該如何建置商業模型,在醫院落地使用或受到廠商青睞,是一大問題,這部分,專班還在持續努力。
彭徐鈞表示,產學落差主要在於資源不夠,學生研究成果難以延伸、進行技術轉移;另外就是無法反映在市場上,學生開發出來的軟體、模型,能解決自身醫病的需求,也對病人有幫助,但醫院不見得會買單,或是市場太小,廠商覺得投資後回報低。
盼學生帶問題來 帶解方回醫院
彭徐鈞坦言,學生的研究方向要兼顧商業模型,AI應用模型做出來後,要走到商品化並不容易,他希望學生帶來職場上遇到的臨床問題,最好有相關data,經過2年的學習、研究後,可以把成果帶回職場(醫院、醫療器材廠)落實、做延伸。
彭徐鈞分享,很多學生是非北醫體系、外院的臨床醫師,畢業後也持續和專班教師合作,一起寫論文、申請專利、資源共享,有時做出醫材,需要第三方醫院、外部資訊進行驗證,彼此能互相幫助,驗證所做的AI模型是否強健可靠。
※探索職場,透視薪資行情,請參考【科技類-職缺百科】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舞台!
瀏覽 1,07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