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據告訴你:預測未來為何集體智慧更準確?

在投資市場中,贏家與輸家的分界線不在於預測準確,而在於決策的智慧。《魔球投資金律》是一本顛覆傳統投資思維的必讀之作,融合心理學、博弈論與跨學科視角,讓你看清市場運作的潛規則。作者莫布新以獨到見解,揭示如何以「期望值」為核心,優化每一次投資決策,助你跳脫短期波動,掌握長期成長的關鍵。本書不僅教你管理風險,更引導你從錯誤中吸取價值,找到清晰的投資邏輯。如果你渴望在不確定性中脫穎而出,這本書絕對是你的致勝指南!

(本文選自感電出版 的《魔球投資金律:少數人才懂的投資市場潛規則》部分內容,完整內容詳見此)

群眾的準確度

大多數投資人不認為集體行為會帶來出色的結果。有一則亞馬遜書評誇讚查爾斯•麥凱的經典之作《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證實了群體的瘋狂與混亂毫無節制,而且也沒有時間限制。」把重要問題丟給一個內部異質的團隊,看起來顯然不太能夠產生讓人滿意的解決方案。

但近年來,社會科學家愈來愈重視市場整合資訊的能力。認知到這種能力,再加上網路的連結,已經為我們開創全新的方法來解答難題、解決複雜的問題,並改善預測能力。

當然,股票市場並不是靈丹妙藥。當投資人的行為彼此關聯時,市場會週期性地出現極端狀態。不過整體來說,多數投資人

和企業高層,都不了解市場如何與為什麼能產生準確的答案。並非所有群體都以相同的方式運作。在某些情況下,挑戰在於針對特定問題找到具體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通常來自個人擁有的知識或專業技能。在其他狀況裡,群體成為資訊的匯流處,群體的集體判斷幾乎都能比所有個體的判斷,更妥善解決問題或預測結果。

出於兩個原因,投資人應該注意群體判斷的準確性。第一,資訊聚合是市場效率的核心。在此,我把效率定義成個人無法系統性地利用市場取得超額回報。第二,如果公司妥善利用集體資訊,可能獲得競爭優勢。我將說明幾家正致力於此的公司。

大海撈針

最近《麥肯錫季刊》(McKinsey Quarterly)有篇文章,開頭談到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經理,努力尋求某種蛋白質的技術知識。經過數週的內部調查,經理得到一個結論:根本沒有這樣的專家。三天後,當經理在電梯裡為同事解釋問題時,一旁的女士插話說:「我的博士論文寫的就是這種蛋白質,你想知道什麼?」

在我們的知識經濟裡,能夠以高性價比解決特定問題的能力,變得愈來愈重要。以製藥產業為例,過去20年來,藥物研發占銷售額的比率幾乎翻倍,而且藥物從研發到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完全批准和上市,成本約為8 億美元。

對於以研發為主的公司來說,其中一個挑戰是找到能夠解決高難度問題的實驗室專家。現在,想像這個情景:如果一家藥廠可以把棘手的研究問題,讓全世界所有具備能力的科學家知道,而非僅限於公司內部員工知情,會發生什麼事?公司解決問題的

速度會更快嗎?解決問題的成本會更低廉嗎?風險會更低嗎?2001年中,禮來(Eli Lilly)製藥公司的高層想透過成立一家叫做Innocentive(詳見www.innocentive.com)的新公司,來解答這些問題。2006年,Innocentive擁有近40家想找到答案的「尋求者」公司,以及一個由95,000名科學家組成的「解答者」社群。尋求者公司支付會員費後,可以提出想問的問題,並附上提出解決方案可以獲得的現金獎勵。解答者來自世界各地,其中一半來自美國海外的科學家。

Innocentive的成效如何?現在談成效也許仍言之過早,但一些早期的結果令人振奮。以寶僑公司為例,該公司在2002年擁有17億美元的研發預算,以及約9,500名的研發員工,其中包括1,200位博士。研發主任賴瑞•休斯頓(Larry Huston)解釋,他們使用Innocentive是因為「我們公司內部無法解決這些難題。」

寶僑公司在Innocentive平台提出的第一批問題,成功解決的比率約為45%,超過了該公司設定的三分之一目標。寶僑公司的成功,突顯出多元化的「解決者」團隊的重要性。休斯頓說:「我們第一個問題是北卡羅來納州一位專利律師解決的,他白天的專業是專利法,晚上在家研究化學,他的太太則喜歡讀言情小說,起碼他是這樣和我們說的。第二個問題由西班牙一名研究生解決,第三個問題是來自印度班加羅爾(Bangalore)的人解決的,第四個問題則由一名自由化學顧問解決。」

不難想像,在其他領域用這種方式媒合尋求者和解答者,也會有效果。雖然這種做法的確會遇到一些現實障礙,例如智慧產權議題,以及不當傳播內部資訊或競爭情報,但是Innocentive的模式似乎仍跨出一大步,就像在廣闊豐富的大海裡撈針。

以聲量衡量牛的重量

在集體裡創造市場,是另一種資訊聚合和解決問題的有用方法。在這裡,與其讓一個問題對應唯一一個解決方案,不如由整個群體一起解決問題,效果會比任何一個人甚至專家更好。維多利亞時代的博學之士—法蘭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是最早詳細記錄這種群體聚合能力的人之一。1907年,高爾頓在《自然》(Nature)期刊刊登一篇名為〈群眾之聲〉(Vox Populi)的文章裡,描述在普利茅斯(Plymouth)舉行的西英格蘭「肉畜與家禽展覽會」猜測公牛重量的比賽。人們需支付6便士就可參加這場比賽,總共有787人參與(讓參與者支付一點成本,避免有人惡作劇)。根據高爾頓的說法,有些參賽者是屠夫和農民,他們可能是擅長猜公牛體重的專家。他推測許多人是靠自己得到的資訊,或者根據自己的想法來猜。

高爾頓計算了眾人猜測數值的中位數,也就是群眾之聲,以及平均數。他發現中位數和公牛的正確體重,兩者誤差在0.8%以內,而猜測的平均數誤差在0.01%以內。為了讓大家知道答案是怎麼出來的,高爾頓展示出所有答案的分布狀況。簡單來說,這些錯誤相互抵消,最後結果就是從所有資訊裡提煉出來的。

後來,我們看到群眾之聲的結果不斷出現。例如,解決複雜的迷宮、猜測罐子裡的雷根糖數量以及尋找失蹤的炸彈。在每一個案例裡,資訊聚合若想發揮作用,必須有以下條件:一個聚合機制、答出正確答案提供的獎勵,以及群體必須異質。

其他好書推薦:10年10倍速成長!黃仁勳傳揭秘:如何將輝達推向全球市值前三強?

一起預測印表機銷量

在之前的例子中,個體形成的集體智慧能夠判斷某個具體的狀態,例如公牛的體重、雷根糖的數量、炸彈的位置等,卻沒有預測未來的狀態。預測現狀與預測未來有什麼不一樣?

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大眾能夠精準預測未來。惠普(HP)的科學家已經證明,即使團體的規模很小,也比個人更能夠準確預測結果。顯然,惠普為了預測銷售額而設立的內部交易市場,比該公司官方內部的預測更準確。現在來看看真實的世界所以,我們已經證明集體能夠巧妙地搓合尋求者和解答者,並判斷目前或未來的狀態。我們該如何將上述的一切,應用到股票市場?

股市有別於我之前描述的市場,因為它沒有具體的答案—股票沒有具體的時間範圍或價值(有一種情況例外,即當一家公司同意被收購時,股價往往能準確地反映該公司的最終價值)。

於是,股票投資人很容易模仿別人的行為,因為他們可以把股票賣給願意付更高價的人,以賺取超額利潤。換句話說,良好的資訊聚合三要件的其中一個條件—群體異質性—被破壞了。

然而我認為,「異常的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是例外,而非常態。投資人如果知道市場為什麼能夠以及如何有效率運作,將更能深刻了解市場為什麼以及如何欠缺效率。此外,懂得聰明利用群眾智慧來篩選公司的投資人,或許可以得到投資優勢。

(本文選自感電出版 的《魔球投資金律:少數人才懂的投資市場潛規則》部分內容,完整內容詳見此)

魔球投資金律:少數人才懂的投資市場潛規則【試閱】-金石堂

瀏覽 183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