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小行星Phaethon 可能改寫雙子座流星雨起源

編譯/李寓心

近期研究顯示,一顆類似於彗星的小行星Phaethon,是每年12月中旬,雙子座流星雨的母體,經觀察後發現,小行星在接近太陽時所產生的彗尾,並非由塵埃所構成,而是「鈉」原子,這一結果可能將改寫雙子座流星雨起源的故事。

神秘小行星Phaethon 可能改寫雙子座流星雨起源(翻攝 gizmodo.com )

根據報導,由美國NASA和歐洲太空總署(ESA)共同合作的國際專案,在1995年發射一顆,執行太陽觀測任務的航空器—「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SOHO),迄今為止該探測器已經發現超過3,000顆彗星,同時也記錄了小行星Phaethon在2022年5月經過太陽時的最新觀測結果。

從最新拍攝的圖像中顯示,Phaethon的尾巴在鈉檢測濾鏡下,呈現相當明亮的橙色,而非彗星原有的藍色塵埃,表明了Phaethon的尾巴是由鈉原子組成。對此,研究人員根據小行星的橙色短尾,挖掘過去SOHO所收集到的數據,試圖找出更多觀察結果。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同時也是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博士生Qicheng Zhang說道:「我們這項獨特的觀測計畫,於1997年的SOHO數據中,18個不同軌道的LASCO偵測器圖像裡,首次發現Phaethon。」實際上,這顆小行星早在1983年就被發現,並以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Helios)之子法厄同(Phaethon)為命名,因為該行星非常接近太陽。

雖然Phaethon被歸類為近地行星,但卻一直表現出類似彗星的行為,因為它是每年12月雙子座流星雨的母體,而大多數流星雨為彗星在飛越太陽所留下的碎片,進入大氣層後變成所謂的「流星」。因此,科學家曾認為Phaethon的尾巴,是造成流星雨的原因,但以最新觀測結果來看,這顆行星並沒有足夠多的塵埃可形成大量的流星雨。

相反的,研究人員從最新結果推測,Phaethon的碎片,是大約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斷裂,從而導致噴射出可構成雙子座流星雨數十億的比特流(bitstream)。因此,科學家將透過更多的小行星任務來收集該行星的相關數據,包括2028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將執行DESTINY+任務,對小行星Phaethon的表面進行成像拍攝

資料來源:GIZMODO

瀏覽 615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