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到底智慧在哪?專家:居民才是重點

編譯/莊閔棻

在過去十年中「智慧城市」一詞使用量成倍增加,並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永續發展城市」這個更為人所知的術語。但事實上,該術語仍存在爭議和批評,並且缺乏通用定義。專家認為,智慧城市的重點,應該要是「居民」和「連結」。

專家認為,智慧城市的重點,應該要是「居民」和「連結」。示意圖/123RF

根據《愛爾蘭廣播電視》的報導,智慧街區、智慧城市、甚至智慧社區的概念讓很多人都很困惑,而「智慧城市」也因為缺乏普遍的定義,並被批評為模糊不清、以市場為導向和新自由主義。對此,愛爾蘭梅努斯大學高級博士後研究員Mani Dhingra就表示,只有把「居民」也就是「人」作為主要考量,智慧城市才有可能成功。

Dhingra提到,一般來說,「智慧」一詞在不同的背景下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而她透過了解智慧城市的各種定義中的主導詞的分布,得出了一個可視化的總結。她認為,永續性、宜居性和包容性,是建設智慧城市未來的三個核心目標,並會在3P:人(people)、地點(place)和平等(Parity)的交叉點進行干預。她指出,永續性主要與一個地方的有形和無形方面相關;而宜居性則包含了人們對其生活環境的看法;包容性則是指所有公民都能體驗到的平等和自由感。

通常,所謂的「智慧城市」指的是,利用技術提高效率和永續性的城市。在智慧城市中,感測器和數據分析常常被用來做出決策,如管理交通流量、優化廢物收集和降低能源消耗等。 智慧城市的好處包括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質,減少交通擁堵、空氣汙染和廢物,並使城市更具永續性和效率。

但Dhingra認為,只靠由上而下的努力是不夠的。她舉例表示:「如果說上個世紀的城市建設史告訴了我們什麼,那就是單單依靠自上而下的努力或過度強調技術官僚的解決方案來解決住房危機、環境惡化和氣候變化等複雜的城市問題所帶來的不良後果。」

Dhingra指出,現代城市的這種意識形態和修辭承諾通常傾向於忽略公民的作用,以及他們對城市的權利。英國社會學家、地理學家和規劃師的先驅Patrick Geddes也曾經說過:「一個城市不僅僅是空間上的一個地方。它是時間軸線上的一齣戲。然而,正在進行的對話往往是對智慧的定義和操作化的權衡,但它從根本上是關於城市和居住在其中的人。」

參考資料:RTE

瀏覽 633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