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紋身」不是紋身 監測壓力、情緒到肺炎各種健康症狀
編譯/高晟鈞
什麼是「電子紋身」呢?幾十年來,醫生透過在身體上放置金屬電極,讀取來自大腦和心臟的電信號,例如心跳和脈搏等等。
而根據杜克大學電機與計算機工程教授Aaron Franklin表示,最早的電子紋身是用來輸送鴉片類藥物的。在過去的5-10年內,電子可穿戴傳感器的發展如Fitbit追蹤器、Apple Watch等智能手錶如雨後春筍般發布,可以監測從心跳到血氧濃度,全天監測人們的生命體徵。
德克薩斯大學的教授Nanshu Lu研究電子紋身超過12年。過去,它創造了一種可可拉伸的胸部紋身來監測心臟健康,該研究獲得了150萬美元的贊助,並用於設計一個追蹤肺炎症狀的電子紋身。Lu表示:「無論是電子紋身、一般傳感器或者任何電子處理器,我都希望製造一個像人體組織一樣柔軟且有彈性的電子產品。」
近期,Lu開發了一種暫時性的手掌電子紋身,可以利用皮膚的導電率還追蹤興奮和壓力,而這很有可能改變抑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緒狀況與治療效果。當我們經歷興奮和壓力等強烈情緒時,汗腺會強烈分泌物質,使得皮膚更具導電性,而Lu正是透過電子紋身,追蹤身體上汗腺分泌最集中的部位:手掌。
Lu所開發的手掌電子紋身,本身便有著超過智能手錶準確率的效能;而Lu還將電子紋身透過兩條金屬帶與手錶相連,並透過手錶將數據發送給智能手機,使患者可以在手機上讀取數據,而這個金屬帶只有750奈米厚(一張紙約為十萬奈米)。另外,透過研究發現,在15小時的日常活動中,電子紋身絲毫沒有脫落;相反地,傳統的凝膠電極脫落了5次之多。
Lu不是第一個開發電子紋身的人,但卻是第一個應用在手掌的團隊之一。電子紋身的廣泛應用目前需要克服兩個障礙。首先,是必須確保數據始終正確,其次,是需要收集不同患者的可靠數據(天生手汗多、其他皮膚類型)。Lu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的急遽發展,人類正變得越來越『數字化』,而電子紋身正是一個里程碑。我的目標是讓人類更接近這個目標。」
資料來源:TechXplore
瀏覽 62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