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眠與幽靈帳號  數位遺產的生死學

編譯/鄭智懷

毫無疑問,數位科技已經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然而,不同於人去世後,名下實體遺產如金錢、房地產等擁有完善的法規與處理機制,如何解決數位資產的討論與具體措施卻付之闕如,或是障礙重重。專家指出,除了再度揭開心理的傷疤等問題之外,「數位遺產」還可能導致嚴重的網路安全問題,值得各界重視。

休眠與幽靈帳號  數位遺產的生死學。示意圖/123RF

對逝者親屬而言,處理數位遺產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多面對的是心理層面的打擊,例如在社群媒體上看到象徵過去美好時光的照片,又或是發現逝者電子信箱中不為人知的信函,扭轉過往良善的形象。

而在技術面上,多重因素驗證(MFA)、生物辨識(biometrics)等控制帳號權限的方案日漸普遍,譬如要如何保持逝者細胞活性解鎖,也成為解決數位遺產的棘手問題。

最後在法規上,何者有權力決定數位遺產的處理,例如繼續使用、轉為紀念模式,又或者是完全刪除,各國的相關規範仍十分模糊。這之中還牽涉到逝者的隱私─即使有人不認為這是問題、商業利益、重複且效率低下的行政工作等錯綜複雜的難題。

值得注意的是,假使未處置妥當,逝者留下的數位遺產還可能對生者造成嚴重的網路安全問題。

以英國為例,統計顯示該國在2019年有將近500萬個在三個月內都沒有使用紀錄的不活躍帳號。這些帳號不僅會導致金融業業務停滯,還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濫用,淪為詐騙、網路釣魚、勒索軟體攻擊的突破點。而根據防詐騙業者Sift的研究,2022年的帳號接管(ATO)案例飆升131%,可見相關犯罪活動的猖獗。

誠如上述,鑒於各層面問題交錯且彼此影響,各國有關數位遺產的解決方案發展牛步中。專家主張,立法仍是推動該問題的關鍵第一步,畢竟各界都需要法律框架與工具才能進一步執行相關動作。

資料來源:Cybernews

瀏覽 634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