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排放源 衛星監測找禍首
編譯/莊閔棻
就目前來說,全球暖化1.5°C 的限制狀況是根據各國提交給聯合國的自我估計報告來追蹤的。 然而,美國前副總統艾爾·高爾就指出,很多此類數據有缺失,並且有 50 多個國家在過去十年中沒有提交任何排放清單。但好消息是,衛星可以在這方面幫上忙。
根據《World Economic Forum》的報導,美國前副總統艾爾·高爾(Al Gore)創設的氣候追蹤聯盟(Climate TRACE),就 是透過將衛星技術與人工智慧結合發現,去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生產的實際排放量,大約是向聯合國自我報告的排放量的兩倍,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也已經認識到衛星技術在繪製溫室氣體地圖方面的優勢。
艾爾·高爾表示,人類之所以沒辦法在氣候變化方面取得大進展就是因為,我們缺乏衡量排放量和追蹤整體實現淨零排放的能力。他說:「自從世界開始談論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來的 30 年裡,沒有人真的了解所有污染的來源。」而如果不知道我們的排放從何而來,以及我們為阻止排放而採取的任何行動的影響,就很難知道我們是否正在做出正確的改變,或是夠不夠快。
Climate TRACE發現,空氣污染的排放物不只來自運輸和工廠等明顯來源,還來自一些更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如廢物處理和牲畜等。 而Climate TRACE就透過將衛星、其他遠端控制技術和直接測量值及人工智慧相結合,以從源頭評估排放範圍。數據顯示,全球前14大排放源均為油田。 而排在前 20 名的分別是鋼鐵廠、煉油廠和發電廠。 排在第 16 名的則是一個例外:洛杉磯公路。
NASA的碳監測系統則是匯集了衛星遠端控制、科學知識和建模等,來幫助國家和地方合作夥伴進行氣候監測和減緩暖化。 如,NASA就幫助美國環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監測和處理甲烷排放數據。 其還與馬里蘭州的自然資源部合作,提供高解析度的森林圖像和碳監測數據,以為該州的林業部門提供資訊。不只如此,NASA的地球表面礦物塵埃源調查(EMIT)任務也幫助科學家了解塵埃如何對氣候造成影響。
自 2022 年 7 月安裝在國際太空站以來,科學家們已經在中亞、中東和美國西南部發現了 50 多個「超級排放源」,他們往往來自化石燃料、廢物或農業部門。 由於它們佔排放量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只要這些少數生產商採取行動,就可能會產生重大影響。
與此同時,NASA 也與非營利性 Carbon Mapper 合作,應用類似的技術來進行定位、量化和追蹤甲烷及二氧化碳。Carbon Mapper 協助檢測出了加州多個位置的天然氣洩漏,並為垃圾掩埋場的氣體管理策略提供了資訊。
參考資料:World Economic Forum
瀏覽 58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