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塞性腳中風3成須截肢 機械取栓搭配超音波降至3%

記者/吳聞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血管阻塞發生的機會大幅增加,長輩們除了要小心天冷引發心臟血管硬化,可能併發的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外,也要高度警戒包括下肢的「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on Disease(PAOD)」,輕者影響走路、跑步痠麻無力,重度阻塞者則面臨壞疽(乾枯發黑)、截肢,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徐中和主任分析急性「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常常是由於心房顫動,導致血栓由心臟打出掉落到下肢動脈血管,而突發急性阻塞。(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徐中和主任指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發生在下肢最為常見,臨床出現的症狀包括患肢溫度降低(常感覺冰冷)、麻木、不良於行、走路疼痛、腿部潰瘍,「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最嚴重時,肌肉組織會發生缺血性壞死,病人甚至被迫截肢,而病人截肢後,也容易再面臨命危風險,是非常棘手的疾病。

72歲患者,有高血壓、心臟冠狀動脈阻塞,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史,並出現陣發性心房顫動情形,然而,患者還出現右下肢冰冷,並且出現異常疼痛,一週後由家人帶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求診。經徐中和醫師檢查後,在患者的右下肢膕動脈發現血栓,造成下肢血液循環嚴重阻塞。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召集「24小時溶栓團隊」啟動,立即緊急導管溶栓手術,在黃金時間雙管齊下搶救;運用「機械性取栓(Pharmacomechanical Thrombectomy, PMT)」與「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患者血液循環獲得大幅改善,成功避免截肢的危機,徐中和主任特別提醒,罹患心房顫動的病人,平常一定要規則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血栓事件的形成。

急性「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常常是由於心房顫動,導致血栓由心臟打出掉落到下肢動脈血管,而突發急性阻塞,一般治療後,「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仍有20-30%。

針對此重大疾病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投入研究治療,以緊急導管溶栓手術後,雙管進行「機械性取栓」手術,以及「超音波震碎血栓」手術,搶救治療急性下肢動脈重度阻塞的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大幅下降到3%,臨床成果發表在2022年4月醫學期刊「國際血管學」《International Angiology》,成績斐然。

瀏覽 1,276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