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太空望遠鏡能解開蟹狀星雲質量之謎嗎?

編譯/李寓心

早在西元1054年,夜空中似乎出現了一顆明亮的新星,其亮度超過所有行星,包括天狼星等,然而卻在後來消失了好幾個世紀。直到數百年前,天文學家透過望遠鏡,觀測到該顆超新星爆炸後,產生壯麗般的「蟹狀星雲」,未來也將透過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成像技術,為人類揭開這顆巨大天體的起源,以及宇宙質量之謎。

迄今為止,蟹狀星雲的起源也是人類待解之謎。(圖/截取自Big Think)

根據報導,「蟹狀星雲」(Crab Nebula)於1731年被人類發現,對應中國、阿拉伯和日本天文學家所記載的天文現象,這是源自於西元1054年記錄到的一顆巨大恆星,經歷核心塌縮事件後,在中心留下一顆脈衝星(編號SN 1054),中國稱為「天關客星」,同時也被確認為,歷史上首顆超新星爆發後產生的天體,至今蟹狀星雲仍以每秒約1,500公里的速度,繼續膨脹演化中,目前直徑達11光年。

更多新聞:韋伯望遠鏡捕捉到「綠色怪物」?NASA:爆炸後的超新星

超出人類對恆星既有的認知

迄今為止,蟹狀星雲的起源也是人類待解之謎,因為從先前研究表明,大量氣態物質被噴射到星際介質中,如同5個太陽質量;若要結合脈衝星殘餘物的質量,則至少需要8個太陽質量,才可能觸發塌縮事件,進而形成超新星,但在太陽系中基本上難以達到這樣的條件,而且若將所有蟹狀星雲發出的光加起來,其整體亮度仍然是太陽的75,000倍。同時,科學家也在蟹狀星雲中發現許多元素,包括氫、氧、矽等,證明許多比氧重的元素,大部分是在核心塌縮的超新星中產生。

一顆高度複雜的星雲

此外,經由天文學家合成其影像後,蟹狀星雲在較低能量下,還會出現氣態細絲、噴射的物質噴流和電離氣體環,顯現出蟹狀星雲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然而,蟹狀星雲的質量,卻是至今仍尚未解開的謎團,因為天文學家認為恆星的初始質量,即恆星誕生之時,會決定最終該顆恆星的命運,如同太陽這樣具有高質量的恆星,將會演化成紅巨星,但根據人類對蟹狀星雲的波長觀測,卻打破天文學界對恆星死亡後的認知,因此天文學家將藉由JWST更深入了解,蟹狀星雲的質量來源。

資料來源:Big Think

瀏覽 867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