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機器人顛覆的就業市場 人機該怎麼互動

編譯/曲姵蓉

隨著感測器、人工智慧、執行器和動力系統技術突破瓶頸,人形機器人應用指日可待,新工業技術將成為勞動力市場最堅實的力量,甚至顛覆現有工作型態。專家表示,機器人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並不是取代與接管人類工作,而是承擔重複性、危險性高,或者無聊的工作,人類應擁抱新技術,反思經濟模式、社會角色和工作的本質,創造有意義的人機互動模式。

人形機器人將實現全新商業模式和就業機會,這對各國政府來說既是轉型的機遇,也是治理的挑戰。
人形機器人將實現全新商業模式和就業機會,這對各國政府來說既是轉型的機遇,也是治理的挑戰。(圖/123RF)

機器人勞動力邊際成本趨近於零

以一個生命週期成本為20萬美元的機器人為例,假設它可以工作2萬小時,每小時勞動成本是10美元,甚至更低。專家預測到2035年,機器人每小時勞動成本不到1美元,勞動力邊際成本越來越低。機器人不會疲勞,也不需要休息,可以24/7全天工作,精準高效地執行任務,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這些特質也將改變傳統勞動力指標,工作內容、時長和時薪,全都變成舊時代的存在。

更多新聞:【學長姊帶路】300封履歷、600次努力:在2023求職寒冬中我如何突圍?

成本減少40%

感測器、AI軟體和執行器是人形機器人的重要基礎,人形機器人成本更隨著技術成長減少至少40%,更具成本效益,且更容易普及商用,取代人類在職場中的角色,建立全新工作制度。

專家表示,機器人對勞動力市場的衝擊,並不是取代與接管人類工作,而是承擔重複性、危險性高,或者無聊的工作,讓人類轉而處理機器人還無法承擔的角色。但隨著技術進步,類人機器人最終會也可能超越人類,屆時整個社會將轉為機器人主導的勞動制度。

創造有意義的人機互動模式

各行各業引進人形機器人後,產品、服務成本都將隨著人力成本一起下降,人形機器人將實現全新商業模式和就業機會,這對各國政府來說既是轉型的機遇,也是治理的挑戰。專家強調,人形機器人不僅僅是取代人類工作,更代表勞動和經濟新時代的曙光,人們需要重新思考經濟模式、社會角色和工作的本質,創造有意義的人機互動模式。

資料來源:Tech Bullion

※探索職場,透視薪資行情,請參考【科技類-職缺百科】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舞台!

瀏覽 46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