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青年船長打造水下無人探測載具 力推智慧科技漁業

記者鄧君/新竹報導

72年次的船長陳聖傑,3年前返鄉與哥哥繼承父親留下的金吉利定置漁網家業,利用所學購入投入水下無人探測載具(水下無人機),並以此科技利器作為定置漁場的巡視,利用此水下無人機的管理與監控,讓他提高漁獲量5成左右,成為整個臺灣定置漁網的模範,不少風力發電業者也找上他,請他用水下無人機協助風力場址的先行勘查作業,為漁業斜槓至綠能產業。

陳聖傑(左)以水下無人機巡視定置漁網,讓其漁獲增加5至6成。右為新竹區漁會總幹事童錦杰。(圖/記者鄧君攝)

陳聖傑指出,日本有3萬座定置漁網,但全台僅有26座,水下無人機的運用在歐美和日本運用極為廣泛,但臺灣因數量少,運用不普及,目前法律尚無水下無人機的證照要求。以往要巡視定置漁場時,每次都得請深海潛水員下去巡視,一次費用一萬元。若發現有破網情形,得請潛水員在水中作修補,若是嚴重破損,則需將牽引繩的尾端整個拉出至海面作修補。

陳聖傑說,其實潛水至水深10公尺的海水裡,對人體的肺部就會產生相當大的壓力。現今以水下無人機巡視,可以保障深水潛水員的安全外,也因為水下無人機有座標、有攝影機,當發現問題,可以精準讓深水潛水員在該處作修補;若是較嚴重的破損,也可以利用水下無人機前端的機器手臂,將尾端的牽引繩拉出至海面作修補,不需要由深水潛水員潛入海中深處拉出,更確保人員的安全性。

定置漁網所用的漁網係以PCB及棉質的材質製作而成,受到溫度、潮汐、颱風、海浪、東北季風影響,必須定期維護漁網,一旦漁網破損,影響所及即是漁獲的減少,因此透過水下無人機的巡視,即時修復漁網,連帶漁獲就會增加,自去年8月啟用至今年7月,單單漁獲就增加5至6成左右。透過水下無人機的機器手臂夾起牽引繩就至少5次,加上平時的巡查,雖然一台水下無人機要價50多萬元,但長久以往,聘請深水潛水員、漁獲營業額增加,算算還是節省不少成本,且營業額增加,此係走向智慧科技漁業的必然趨勢。

新竹區漁會總幹事童錦杰是催生這項漁業科技的靈魂人物,他說,漁會鼓勵漁民跟上時代潮流,善用資訊科技強化漁業技能,朝人性化、科技化、年輕化目標努力,也為傳統漁業開創無限發展。

童錦杰表示,水下無人機的操作學習勢在必行,不少風力發電場的人員已主動表示要與漁會合作,希望漁會能協助他們在選場址時,能先以水下無人機先作海底的探勘,避免海底有未爆彈或是其他危險區域,讓風力發電的支柱得以穩妥施工;此外,還可協助水下打撈、海難救難等,可預見的是——水下無人機不但是智慧漁業的新利器,更是漁民斜槓不同領域的專才。

瀏覽 1,539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