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損失8億 看看這起深偽詐騙怎麼發生

編譯/Cynthia

根據BioCatch在2024年發布的報告,北美金融機構接獲的社交工程詐騙報告數量比去年增長10倍,顯示該地區的金融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詐騙風險。這類詐騙已占數位銀行詐騙案件的23%,成為嚴重威脅。欺詐者透過心理操作,誘使受害者自願提供敏感資訊,例如帳戶密碼、身分證字號和信用卡資料,並用於非法資金轉移。隨著數位銀行業務成長,詐騙者也不斷精進技術,藉由操控人性弱點,而非僅依賴技術漏洞,進一步提升詐騙成功率。

深偽詐騙者,能輕易製造高仿真的語音或影像冒充他人,讓受害者更難分辨真偽。
深偽詐騙者,能輕易製造高仿真的語音或影像冒充他人,讓受害者更難分辨真偽。(圖/123RF)

深偽與生成式AI詐騙風險攀升

BioCatch報告指出,深偽技術(DeepFake)和生成式AI(GenAI)在詐騙中的應用迅速增長,帶來極大威脅。這些技術讓欺詐者能輕易製造高仿真的語音或影像冒充他人,讓受害者更難分辨真偽。近期,香港發生一起深偽詐騙案件,詐騙者冒充受害者的親友,成功騙取高達2500萬美元(新台幣約8.13億元),顯示生成式AI對金融安全的威脅迫在眉睫。此外,詐騙者還利用社群平台上的公開資訊,偽裝成受害者的熟人,進一步誘騙受害者提供敏感資料或進行轉帳行為。

更多新聞:抵抗DeepFake 新創公司能即時識別AI換臉影片

存款詐騙激增

雖然金融機構在防範帳戶開立詐騙上已有成效,該類案件過去一年下降近60%,但詐騙者快速轉向存款詐騙。如今,金融業者廣泛採用行為生物識別等先進技術,使詐騙者難以偽造身份開新帳戶,但這也讓欺詐者將目標轉向現有帳戶。存款詐騙無需新帳戶,詐騙者可侵入既有客戶的帳戶,模仿其行為模式以提高隱蔽性,進行不法轉帳。對金融機構而言,防範現有帳戶遭侵害已成為當務之急。

信任裝置成漏洞

BioCatch報告指出,約23%的未授權詐騙發生在被視為「信任裝置」的設備上,這些裝置因長期使用而被標記為可信,使偵測難度增加。詐騙者常採用「耐心型詐騙」,先取得帳戶存取權,暫時不進行異常交易,等待合適時機再轉移資金,成功率更高。Javelin Strategy & Research調查顯示,詐騙不僅造成經濟損失,更使超過一半的受害者失去信任,甚至影響家庭生活。面對變化中的詐騙手法,金融機構需結合數據與行為分析,及時偵測阻止詐騙,以保護客戶資產和信任。

資料來源:Help Net Security

※探索職場,透視薪資行情,請參考【科技類-職缺百科】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舞台!

瀏覽 2,115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