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念「虛擬親人」 哀悼科技持續看漲

「哀悼科技」(Grief tech)過去我們只在英劇例如《黑鏡》(Black Mirror)上看過,依據人類對於情感需求的走向,未來必不再僅是科幻!哀悼科技泛指利用大數據記錄,在利用AI科技產生出逝者「未」已矣的活人感受,原理上跟現今的照片面懷死者、喪禮的人類進程很類似。

根據歷史紀錄,人類早在 7萬8,000年前,一群非洲智人在肯亞南部舉行了一場小而簡樸的喪禮;7萬8,000年後,考古學家藉著分析目前留下的考古證據,重現了當初這群人對死者的深厚情感,也是目前哀悼情感被留下的第一個記錄。

但這一切,從古至今常不是為了服務死的人,而是讓活著人的人能夠平復感傷,進而讓每個人接受人終有一死的現實,同時存在著科技作為的空間。例如,早前一位享年 87 歲的母親 Marina Smith 離世,美國一間洛杉磯科技公司 StroyFile 事前用了 20 部攝像機記錄她的影像,再運用人工智能(AI)技術,讓她可在自己的葬禮上,回答哀悼者的各種問題,讓現場眾人落淚。

「哀悼科技」泛指利用大數據記錄,在利用AI科技產生出逝者「未」已矣的活人感受。(翻攝自t3n.de)

近年在加州,更出現了科技新創HereAfter AI,該技術會派人到用戶的家進行數小時的採訪,像是詢問家裡長輩「你小時候住在哪裡?」、「你為什麼選擇那份工作?」、「你和另一半如何相遇?」等有關自身經歷的問題。透過搜集這些問題的答案,並取得大量錄音檔,HereAfter AI能用這些數據創建一個長輩的虛擬化身,在他們百年之後,仍可以與後代子孫「交談」讓記憶得以不斷被傳承。

不只歐美世界,韓國的新創公司DeepBrain A,其產品「Rememory」更是亞洲「哀悼科技」的代表,使用語音和影像合成、自然語言處理和語音識別等技術,以用戶長輩的臉部、聲音和表情創建虛擬人物。同樣也進行訪談,並編寫各種情節、場景,以追求更擬真的互動體驗。

死亡幾乎是人類最害怕的一件事,同時是存在「道德困境」的最大極限,在科技與道德之間能不能實現平衡點?猶如生物科技,如果哪一年代的科技,能移植您最愛親人的記憶到一個AI機器人身上,儘管科技能夠處理的在細緻,但你愛的他,還是那個他嗎?虛擬化身當一日被科技所跨越,所有人類的心理健康也不該是被忽略的重中之中。(記者/劉閔)

瀏覽 2,586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