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工廠發展停滯

反映了中國製造業的快速變化,作為衡量公眾投資和消費意願試金石的「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政府將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和肇慶等城市,連接成一個綜合經濟和商業中心的計劃。

在疫情限制衝擊、中國經濟疲軟的雙重打擊下,根據渣打銀行對在大灣區運營的製造商進行的年度調查,位於中國主要經濟和出口心臟的大灣區的製造商,不得不控制他們的商業計劃。尤其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處境又更加困難。調查還連續第三年發現,越來越多的公司表示,他們計劃在 2022 年放緩而不是加速技術升級。

這份調查在 4 月和 5 月對 200 多家製造公司的營運和業務前景做了採訪,結果證明,該地區的公司對生產擴張等長期投資的興趣不大。許多公司都擱置或放緩了將產能轉移到中國以外或投資技術升級的計劃。早在今年第二季度,大多數大灣區製造商沒有將業務遷出中國的具體計劃。

圖/123RF

報告裡提到:「考慮到今年的調查是在新冠疫情復甦達到頂峰,和中國經濟增長觸底的兩個月(4月和5月)進行的,調查結果因此可能更糟,我們認為,如果是今天進行調查,結果可能更不有利,因為有很多外部和國內不利因素自那以後一直都存在」。

在接受調查的 200 多家製造公司中,6.7% 的公司表示他們已經將部分業務轉移到海外,約 11% 的公司表示他們的搬遷已經或多或少完成了一半。與此同時,33.7%的人表示他們只是在考慮搬遷計劃。其餘不到一半的人則表示,他們不考慮將工廠遷離大灣區。

當談到促使公司更積極地考慮將產能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因素時,約 11% 的人表示冠狀病毒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驅動因素,9% 的人表示美中緊張局勢,5% 的人表示俄羅斯和烏克蘭衝突,4% 的人則認為是勞力和工資。而分別有 33% 和 21% 的受訪公司提到,越南和柬埔寨是最受歡迎的兩個目的地。

作為搬遷能獲得的好處,有約 47% 的受訪者選擇生產多樣化,而非工資收益——與 2021 年的 58% 和 2020 年的 56% 相比略有下降。其次才是勞力供應改善(32%)、拓展新買家和客戶(28%)、有吸引力的稅收優惠(28%)、更好的經濟前景(26%)以及與免費相關的福利,如貿易協定(22%)等。

在東莞經營鞋類出口工廠多年的 Jeff Wang 對調查結果表示贊同,他表示,該地區的大多數中小企業,尤其是傳統製造業,都面臨著訂單和資金的匱乏。Wang 說:「這裡的大多數中小企業,都試圖透過將營運成本降至最低水平來生存,聽說今年沒有廠家搬廠或者投資自動化生產線」。他還補充說,低端製造業供應鏈的利潤率越來越緊,難以經營。

此外,只有 16% 的製造商表示,今年尋找工人的難度低於去年,與去年調查的 33% 相比大幅下降。然而,由於營運困難,中小企業的就業需求仍然疲軟。

同時,半數受訪者表示他們已經在使用人民幣結算國際貿易。共有 38% 的受訪者預計年底美元匯率將在 6.70到7 左右,32% 的受訪者預計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將達到 6.50到6.70。

中國佛山市的另一位出口貿易商Kevin Huang表示,匯率波動性增加得如此之快,遠遠超出他們的預期了,而這只會給中小企業帶來更多的風險」。(記者/莊閔棻)

參考資料: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瀏覽 530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