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人邊界模糊 將超出控制
AI可以模仿人的語言、情感等功能,讓人對AI產生共情,於是一部分人就會認為,「AI是人,或具有人的某些精神品質」,AI和人相比除了硬件都相同,也可以有人格、有道德。因為AI在科學上沒有情感等人類品質,就可以排除或禁止一個人對AI產生共情嗎?這屬於人文的邊界,這個邊界至少目前非常模糊。
自今年6月以來,Google一名工程師稱某AI聊天機械人可能具有自己的「意識」,並稱該AI「令人印象深刻的語言技巧背後,可能還隱藏着一顆具備感知能力的心」。
據悉,這種觀點與根深蒂固的「二元論」是根本不同的,所以人工智能帶來的顛覆實際上遠超科技範疇。如果以這種觀點考慮,能化解很多矛盾和難題,包括法律難題,而且可以讓科學與人文在某種程度上重新「握手言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人工智能學會AI倫理工作委員會負責人陳小平接受媒體訪問提到,與科學的邊界不同,AI與人類之間「人文的邊界」已非常模糊,如果AI真的具備人格、情感、道德,一般能力又超過人類,就會出現可控性問題。陳小平說,依據科學判斷,AI是沒有人格的。另一方面,導致這位Google員工認為AI有「人格」有其客觀原因,比如他可能對這個AI系統產生了共情。
然而,「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只要AI能夠模仿一種功能,那AI的這種功能遲早會比人強,就像Alpha Go下棋一樣。如果AI的通用能力也超過人,到那時人類憑甚麼能夠控制AI?這是個疑問。而我們現在就要思考這樣的問題,提前做好風險防範。」他說,現在人工智能已經讓一些人產生了共情,將來會讓愈來愈多的人產生共情,這件事客觀存在,將給人機關係、人際關係帶來巨大的新挑戰和新機遇,是新的重大課題。(記者/宋柏瑜)
瀏覽 1,22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