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講事情不談感受!科技業最常見「這項」困擾 心理系學者解析原因

記者孟圓琦/台北報導

你知道其實心理困擾除了憂鬱、低潮和焦慮外,更為常見的是哪一項嗎?有別於平時常提及的心理困擾,佛光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黃芸新特別指出,在各種心理困擾的徵狀和徵兆之中,有一項相對較鮮為人所關注的「述情困難」。它集結了部分先天跟後天的因素,是個在焦慮、憂鬱或是職業倦怠裡,都會看到的共通狀況,有點像是焦慮、憂鬱和職業倦怠裡面的共通因子。

「述情困難」集結了部分先天跟後天的因素,是個在焦慮、憂鬱或是職業倦怠裡,都會看到的共通狀況。(圖/123RF)

只談事件不談感受 最常見於科技業!

如果假定「焦慮跟憂鬱」是最終結果,那麼「述情困難」可視作在形成心理困擾前一點點所生成的心理現象。這項類人格特質不難從名字上就能看出,該類型的個案在理解、辨識跟表達自己的情緒上,往往難以有所覺察,更遑論藉由不同方式把這些情緒展露出來,而僅是單純地運用事件本身來解釋當下的狀況。然而,「只用事情來解釋行為」、卻跳過中間情感的部分,最終導致他們在跟人群做溝通或接觸的時候,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困難。

舉例來說,我們以旁觀者的角色做觀察,可能會發覺述情困難的個案們已經相當緊張或焦慮,但當事者的認知可能覺得「我本來就是這樣」、「沒有啦社畜不都如此」、「被交辦的事情不就是要做好做完」,而持續隱忍情緒、吞下滿腹委屈。黃芸新指出,述情困難其實更常見於科技業。由於普遍在科技業的氛圍之中,多沉浸於「找出問題和解決」的問題導向,加上長工時面對電腦、少有機會進行人際關係的交流,也不習慣思考這樣的面向。然而,黃芸新也強調,並非所有具備述情困難這類徵狀的民眾,一定最終都會走向憂鬱或焦慮,但若能及早發現並進行專業處理,都能有效預防生成憂鬱或職業倦怠。

延伸閱讀:
擺脫焦慮內耗!打造「個人化壓力配方」 活出理想樣貌
憂鬱、孤立感恐為職場霸凌前兆?心理師:這些跡象可自我檢視
年輕世代「心困境」!職涯迷惘該怎麼辦 專業心理師給建議

從這些地方發覺求救警訊!「責任制」本身就是壓力來源

黃芸新表示,旁人的回饋就是一個最大的警訊,另一項可能是當事者注意到身體方面的訊息,比如說一直跑廁所拉肚子、沒有特別原因的頭痛等,可能都不僅僅是因為姿勢不良所引起,其實高競爭、結果導向等,本身就是壓力的來源。

除此之外,黃芸新還提到,另一項就是「責任制」,不僅是加班與否而已,當這件事情出問題的責任,會是壓在一個或少數幾個人身上的時候,「責任」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如同先前所述,像是科技業、工程師這類型習慣除錯的人,或多或少會傾向有完美導向,那這個責任絕對不是說今天休假在家,就可以去把這個責任從心裡面暫時放下的。「我們會看到很多這種責任制的工作,他心裡沒有放下來,就沒有辦法充分的休息、享受其實可以好好珍惜感受的家庭生活,甚至是休息的時候,會覺得有罪惡感。」

黃芸新強調,覺察是一項相當重要的前提。就像運動在初期可能從痛苦、到慢慢適應覺得舒暢,最後過頭而覺得痛苦這樣的情境,我們可以觀察自己在整個歷程裡,有哪些好的覺察,並且讓自己停在相對舒服的狀態之中,也練習覺察自己身體狀態上相對不那麼敏感的地方。可以的話能撥出時間做「情緒的紀錄」,回歸純粹的感受並以類似日記的形式書寫,經自己詮釋後的文字多能訓練自己以更客觀中性的方式看待世界。

在經過分析後,可能也不用特別有哪些措施或行為,但能夠更加了解「原來這樣想我會生氣」、「原來這麼做我會覺得不對勁」,在有了這樣的覺察後,大部分的人自然而然他會開始去調整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有所改變了。

瀏覽 97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