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孤立感恐為職場霸凌前兆?心理師:這些跡象可自我檢視
記者孟圓琦 / 台北報導
職場霸凌的議題隨著近各項案例浮現,日漸受到重視,勞動部也強調職場霸凌的防治,主要著重在「前端預防」,且須藉由勞、資、政共三方攜手努力,方能成就友好良善的職場環境。力人心理治療所資深臨床心理師陳基榮表示,有種種跡象可自我檢視是否陷入職場霸凌、宜尋求專業協助。

這些都是警訊!焦慮、離群可能都在「拒絕上班」
陳基榮指出,在其接觸過的無數個案中,與管理階層的互動、工作負荷相關的心理困擾仍屬大宗,其中約僅有10%的比例,會提及因互動產生的欺凌狀況。尤其我國國人多有「沒關係,不要惹事」、「忍忍就過了」的想法,同時可能面臨所處環境等因素,擔心提出後更難以跳槽轉職,導致遭遇心理困擾甚至霸凌的遭遇,仍多選擇隱忍。若發覺自己可能有工作動力下降、生成情緒困擾、平時多為獨來獨往的離群狀態,甚至生成焦慮或拒絕上班等身心狀況,可能都是警訊,宜尋求專業協助。
EAP:個案求助的最後防護網
「尋求幫助也需考量不同層次。」陳基榮指出,若個案已生成失眠、憂鬱等身心困擾,首要宜穩定個案情緒及狀態,而後才進行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針對其所述的互動困境進行分析及判別,究竟實屬職場暴力,或是個人的認知問題。
此外,因涉及EAP (強調保密性的員工協助方案,全名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在當事人主動尋求心理師、進行原自個案單方面對話的訊息蒐集,有時可能較難客觀判定是否為霸凌事件。若經專業了解其所述可能為真,多鼓勵尋求組織內的溝通管道進行處理。倘若個案已顯現較嚴重的身心困擾,無法主動溝通,心理師會在徵詢當事人同意後、打破原有的保密協定,將個案的困難協助做轉達,交由企業端進行後續協助。

職場霸凌生成的多重影響與認知扭曲
面臨職場霸凌,除了一般相對常見的症狀,如焦慮、恐懼、逃避等,也有部分個案會為了生存,形成「斯德哥爾摩效應」。若個案可能因無法逃離當下的情境,生成自我懷疑,而後因「不能繼續懷疑」而迫使自己轉為認同,「為了活下去,我也必須這樣」生成學習及模仿行為,在認知上形成扭曲。其中又以在該企業環境中久待的員工,相較年輕族群更有可能生成這樣的認同。
延伸閱讀:
職場霸凌問題日益嚴重 清大心理學者籲「企業積極應對」
科技業高壓環境易衝擊心理健康 專家籲:要提升「覺察力」
職場霸凌事件頻傳!該如何認定、預防、避免 心理師這樣說
企業文化決定申訴管道的有效性
然而在各個企業和組織當中,其申訴管道是否真的有效,主要仍牽涉公司本身的文化或管理者的態度。以現階段多數的勞工而言,若處理不妥可能多會尋求外部政府機關、勞工局這邊的相關協助。
面對職場霸凌,通常中大型規模以上的企業,大多都會因為可能面臨裁罰或是勞檢,而相對在乎是否有確切落實、影響整個企業的運行;傳產裡,尤以家族企業發生職場霸凌或不法侵害的發生機率可能較高。若是新創公司,其規模通常較小,但是往往更在乎「人的價值」及溝通,生成職場霸凌的可能性就會少一點。
穩定情緒 重拾職場掌控權
在不幸遭遇到霸凌的情況下,必然會存在情緒困擾且難以冷靜、理性地看待整個事件,因此陳基榮表示:「首要穩定情緒。」再適當地使其回憶或表達事件脈絡,可能有哪些狀況讓當事者的認知會解讀有霸凌的感受。
「有時可能會是解讀的問題。」陳基榮指出,一旦當事人堅持自己是被害者的角色,在解讀他人訊息時可能就會生成誤解。而心理師的角色,就需要讓當事人得以看到不同面向和更多可能性,並關注被害者在歷經霸凌後,如何在身心困擾之下進行自我修復、是否願意尋求組織內的機制管道進行處理。若無法逃離、對抗或改變該情境,心理師則會藉由諮商強化當事者的選擇能力或是改變能力,使其具備動力去營造自己生命價值,或是激發個人未來發展的動力,重拾人生的掌控權。
瀏覽 26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