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世代「心困境」!職涯迷惘該怎麼辦 專業心理師給建議

記者彭夢竺/台北報導

近年來,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隨著社會環境變遷、科技發展及生活壓力增加,越來越多年輕人面臨焦慮、憂鬱、自我認同困惑等心理困擾。蛹之生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洪偉瑜表示,她接觸的個案年齡層落在20至45歲之間,不同年齡層的年輕人其實面臨著不同的心理壓力與挑戰;不過,比起過往的年代,「現在的年輕人,他們其實是更敏感於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更願意尋求諮商協助。」

越來越多年輕人面臨焦慮、憂鬱、自我認同困惑等心理困擾。(圖/123RF)
越來越多年輕人面臨焦慮、憂鬱、自我認同困惑等心理困擾。(圖/123RF)

不同年齡層的年輕人面臨的心理健康挑戰

根據洪偉瑜觀察,20至30歲的年輕人,多半處於探索階段,常因找不到職涯方向而感到迷惘,「很多這年齡的年輕人都是不喜歡目前的工作,卻又找不到新的方向,在換與不換之間掙扎。」或者對於未來感到茫然,卻缺乏動力,提不起勁去尋找新的機會。「還有很多事對於目前的生活感到不滿,無法認同自己。」

洪偉瑜分析,這些問題多少都和大環境轉變有關,「現代社會資訊爆炸,短影音和網紅的興起,讓年輕人對於職涯有更多的想像和期待。」跟上一個世代的人相比,現在年輕人工作的目的不再只是為了賺錢,更期望能在工作中滿足內在的需求和價值感。

社群媒體、網紅對年輕人心裡健康的影響

近年來,社群媒體成為年輕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這也帶來了許多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洪偉瑜指出,社群媒體塑造了一種「完美形象」的文化,讓年輕人更容易陷入比較與自我懷疑的循環。

「在社群媒體上,大家都習慣分享最光鮮亮麗的一面,卻很少提及自己的困難與掙扎,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別人的生活都很完美,只有自己面對各種挑戰,進而產生自卑感與焦慮。」洪偉瑜說,網路資訊的傳遞與互動,也可能加劇心理負擔,像是網路霸凌、匿名攻擊以及對貼文讚數的過度關注,都可能導致年輕人過度焦慮,甚至影響自尊心與自信心。

面對不同階段心理困境,年輕人該怎麼做?

目前年輕人最常遇到的心理問題包括焦慮症、憂鬱症、自我認同困惑,以及社交焦慮等。這些問題可能源自內在壓力,也可能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學會壓力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透過運動、冥想、呼吸練習等方式來調適自己的情緒。」並尋找身邊的支持系統,像是朋友、家人或專業心理師,讓自己能夠抒發內心的壓力與情緒,避免問題惡化。

網路資訊的傳遞與互動,也可能加劇心理負擔,導致年輕人過度焦慮,甚至影響自尊心與自信心。(圖/123RF)
網路資訊的傳遞與互動,也可能加劇心理負擔,導致年輕人過度焦慮,甚至影響自尊心與自信心。(圖/123RF)

除了學會處理壓力與支持系統之外,面對未來職涯洪偉瑜也給出以下建議。

積極探索:30歲之前都是是探索期,年輕人可以多方嘗試,從經驗中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領域。
職涯定向:30至35歲是職涯定向期,這時候應該要開始確立目標,並學習應對職場挑戰。
專業深化:35歲後是專業深化期,在專業領域精進的同時,也要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
善用資源:透過一些檢測工具、價值觀牌卡等,或是尋求職涯諮詢,都有助於找到方向。
自我探索:從認識自己開始,了解自己的特質和價值觀,有助於找到真正想要的生活。

「很多時候是自己給自己的框架。」洪偉瑜鼓勵年輕人,不要害怕探索,也不要自我設限,透過積極的探索和自我認識,終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此外,洪偉瑜也強調,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年輕人應該重視自己的心理狀態,並學習適當的調適方法。「心理健康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應該共同關注的議題,希望我們都能更理解自己的情緒,並學會如何好好照顧自己。」

瀏覽 129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