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霸凌事件頻傳!該如何認定、預防、避免 心理師這樣說
記者/彭夢竺
台灣社會近期以來職場霸凌事件頻傳,就有科技業研發替代役因疑似受不了公司內部霸凌選擇輕生,還有政府公家單位因上級長期壓榨下屬,導致下屬走上絕路等遺憾消息傳出,引發大眾對於職場環境與心理健康的高度關注。
![職場霸凌的事件時有所聞,引發大眾對於職場環境與心理健康的高度關注。(圖/123RF)](https://www.technice.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2/0212_04_0.jpg)
根據多起案例顯示,職場霸凌行為常以溝通不良、上下層級衝突及過度工作壓力為主要,對受害者造成深遠的心理影響。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心理師陳怡婷指出,職場霸凌對個人身心的影響,往往一開始不易被察覺,如同冷水煮青蛙,許多人從輕微的上班壓力,再到慢性失眠,再到出現憂鬱或焦慮的身心症狀,甚至到需要藥物治療,才明瞭自己身心受到的壓迫。
延伸閱讀:科技業「這些特質」易產生溝通歧見 專家給出「2點」建議
職場霸凌的樣態與條件
一般來說,霸凌行為可能包含言語攻擊、不當權力行使,或是組織內的孤立,但認定往往需要嚴謹的客觀條件與法律依據,像是具體事實證據、錄音資料,以及第三方證詞。確認是否為霸凌現象,需長時間的調查,然而,受害者身心感受到的壓力,屬個人主觀的感知,從事件一開始,就持續不斷地影響著生活。
而常見的職場霸凌的成因來自上下層級的溝通問題、作業習慣差異,或是對上司命令的不認同。陳怡婷指出:「在階級分明、制度嚴謹的機構中,常見的現象為,下屬學歷高,也有不錯的能力,對於上司所提供的意見、指派的命令,有時會不認同,雖然是就事論事的提想法和更好的建議,卻可能在被不被採納時,因付出而無法有正向回饋,因而有挫敗感。有時,溝通過程,重事不重情,也可能讓長官態度無法和善,因而會有被孤立的狀態。」
在小型企業中,許多員工因缺乏申訴管道而選擇離職,導致問題未能被有效處理。陳怡婷表示,當個人感受到職場壓力,讓人在上班前很不想出門,引發焦慮、憂鬱、自我懷疑與甚至開始失眠時,就需要自我照顧,以避免形成心理疾病。企業應加強心理健康的支持機制,透過定期心理檢測與教育講座,提升員工自我覺察與人際溝通能力。「工作者也要學習在壓力中找到出口,尋求專業協助,避免長期處於受傷害的環境中。」
![職場霸凌的事件時有所聞,引發大眾對於職場環境與心理健康的高度關注。(圖/123RF)](https://www.technice.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2/0212_05_0.jpg)
職場文化與個人風格
「很常遇到一個狀況是,有的人會因為一些事件覺得受到傷害,認為自己被霸凌了,但是對別人來說可能覺得沒什麼。」陳怡婷舉例:「我有遇過一位很認真工作的人,但是不善於交際,因風格不同被同事視為異類,另一位同事卻很常在工作時聊天,兩人卻領一樣的薪水,因此感到不公平,甚至覺得自己被特意孤立。」
陳怡婷說,他確實認為自己被霸凌了,但其實就是別人不知道怎麼跟他聊天。「像這樣的人,我會從個人職業文化跟個人風格下手,先讓他理解除了努力工作,開發人際溝通能力同樣重要,在業務工作性質裡,聊天也是一種能力,或者是建議他乾脆轉換跑道,因為這樣的職場文化並不適合他個人。」
如何預防、避免職場霸凌?
職場霸凌已不僅是個人問題,更是需要社會與企業共同解決的挑戰。現在許多企業開始重視心理健康,定期安排心理健康講座與健康量表檢測,如BSRS量表,以及早發現問題;政府機構也推出如「15-40歲心理健康方案」,針對該年齡層提供心理支持服務,為面臨職場挑戰的工作者提供更多幫助。
對於長期處於壓力環境的工作者,陳怡婷建議,許多心理出現狀況的人,源自系統性問題,像是過度加班或缺乏支持性文化,企業應引導工作者擴展舒適圈,了解適度休息更能提升工作效率,增加成長與心理彈性的方法,並運用創意解決方案,從而減少職場霸凌帶來的心理傷害;而工作者也需要提升人際技巧,除了專注於工作,也應嘗試其他興趣或開發斜槓,拓展生活的彈性與成長性。
最後,陳怡婷強調,職場霸凌的解決需要法律、企業文化與個人努力的多方協作,共同營造健康的職場環境。
![職場霸凌的事件時有所聞,引發大眾對於職場環境與心理健康的高度關注。(圖/123RF)](https://www.technice.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2/0212_03_0.jpg)
瀏覽 6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