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損耗光子電路的解答:重新審思拉曼增幅器
編譯/高晟鈞
恆星所發出的光線,可以在沒有明顯衰減的情況下穿過廣闊的宇宙,經過數多光年和數十億公里的距離,最終到達地球大氣層,照亮我們的地球。
對於一些光學儀器而言,例如泵浦雷射裝置所發出的光,同樣希望在傳輸過程中可以達到無損耗的境界。但很可惜的,目前的光在通過矽基波導發送後,會在幾釐米後便衰減。而使用合適的玻璃纖維(如非結晶二氧化矽),可以允許光子傳播超過數百公里,減少因傳輸損耗導致的信息失真。
那麼跨越9,000公里的光纖通信是如何運行的呢?一般而言,每隔10公里,一段光纖就會加入烯土元素鉺,起到信號增強的效果。遺憾的是,摻鉺波導放大器並不能是光子集成電路(PIC)最好的解答,因為摻鉺波導放大器所帶來的增幅和輸出功率的效果,相比於其他增幅器而言並不是特別高。更糟糕的是,它們的製造與當代光子集成製造技術不兼容。
因此,在過去20年中,PIC的無損技術之路一直是一個難題。儘管我們有足夠好的技術,被用於當今晶片中的信號增幅,但它們也消耗了巨大的電力。
針對無損信號傳輸,科學家們重新審思矽光子平台中的拉曼效應和信號放大特性。近期,來自加拿大的教授施偉和Sophie LaRochelle教授,開發出了全新的一台深次微米拉曼放射器。
一般的泵浦雷射裝置使用紅外光做為光源,可以將光子能量,轉換成分子的振動,而這種轉移可以進行信號的放大。矽基PIC中的受激拉曼效應,將有望成為一種強大的非線性效應,尤其是當波導尺寸縮小時。
20-100 mW的泵浦雷射裝置可以保持其穩定性,以及信號增幅。使用配置到光學諧振器中的相同波導尺寸,該團隊展示了覆蓋約1550 nm波長範圍的高效雷射光。
資料來源:Phys.org
瀏覽 80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