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廢核後全力推動能源轉型 煤炭成唯一救星

編譯/鄭智懷

柏林當局在當地時間15日關閉境內最後三座核電機組─Isar2號機、Emsland和Neckarwestheim 2號機後,分析家指出德國能源商在提高煤炭使用量的同時,還必須加快國內發電結構改革,以因應未來因經濟復甦,用電量預期大增的考驗。

示意圖:123RF

路透社專欄指出,德國的風力與光電產能的穩定成長在某種程度上抵銷了近年關閉核電廠,以及因2022年俄烏戰爭導致的天然氣市場動盪的困擾。統計指出,去年風力與光電產能比核能與天然氣發電總量高出近四成。

然而,核電機組全數關閉意味德國的基載(base-load)電力僅剩下火力發電,再生能源的供電又往往受到天氣影響,並不穩定。專欄作者Gavin Maguire認為,重組國內發電結構是德國能源界必然之舉。

Gavin Maguire表示,當前德國能源商的首要挑戰是如何生產足以因應國內未來用電需求成長所需的電力。2022年,由於國內電力成本過高,部分產業只能減少營運,甚至完全停工;但在今年,柏林已祭出經濟復甦計畫,盼帶動國內產業與民生發展。統計指出,相較2022年第一季,2023年同季的電力生產總量仍少了一成。這意味著能源商必須快速立即提高供電量。

上述的現象迫使德國在短期內需要增加煤炭在整個發電結構的使用量。一方面,德國目前的電價仍高於2017至2022年的平均水準,能源商需要煤炭等廉價的發電來源,另一方面,在不考慮核能且天然氣供應緊張的情勢下,燃煤發電也是唯一可用的基載電力技術。

作者直言,作為一個以擔任全球零碳排領導者為目標的國家而言,德國一方面創造再生能源產能紀錄,另一方面又必須增加燃煤發電的舉措實在尷尬與諷刺。然而,在整個發電結構未徹底完成重組之前,短期內使用更多的煤炭因應國內市場需求也是無奈且不得不的政策選擇。

資料來源:Reuters

瀏覽 683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