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開的車是不是隱私破口?|專家論點【張瑞雄】

作者:張瑞雄(前北商大校長)

以前汽車製造屬於機械工業,現在汽車製造屬於電子業,因為汽車裡面的電子零件愈來愈多,新冠肺炎期間由於晶片的缺乏,曾經造成汽車的減產,可見汽車已經快要變成電子產品了。

還有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需要汽車愈來愈聰明,可以偵測和了解周遭的動態,因此汽車上裝了很多感測器,這些感測器隨時收集汽車周圍的任何資料,當然也包括車內的動態,也就是駕駛和乘客的所有車內的個人信息,最近mozilla基金會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大多數主要汽車製造商都承認他們可能會出售被汽車收集的你的個人信息,儘管對買家是谁含糊其辭,但這很顯然地侵犯了駕駛和乘客的隱私。

可怕的是駕駛對其車輛被收集的個人數據幾乎沒有控制權,資料的安全標準也很模糊,考慮到汽車製造商容易遭受駭客攻擊的記錄,這是一個大問題。例如汽車上可能有麥克風,人們可以在汽車中進行各種敏感的對話。還有汽車的很多攝影鏡頭和行車紀錄器,都有可能記錄到個人隱私。

汽車擁有者支付越來越多的錢安裝的電子設備正在收集越來越多的關於他們和乘客的數據,而且人們通常將車內視為很隱密的私人空間,車廠的監控具有獨特的侵入性,而且是在乘客不知不覺之間。

代表在美國銷售的大多數汽車和輕型卡車製造商的貿易組織「汽車創新聯盟」在對美國眾議院和參議院領導的一封信中表示,汽車公司同樣是懷有「保護消費者隱私的目標」,但需要聯邦制定汽車相關的隱私法律,不然各州不同的隱私法會讓消費者對其隱私權產生混淆,並使合規變得非常困難。由於缺乏這樣的法律,汽車等聯網設備和智慧手機可以收集數據以進行個人化廣告定位和其他推銷,同時也增加了透過網路安全漏洞被駭客竊取大量信息的可能性。

車主是否可以選擇退出數據收集,或允許他們選擇刪除收集的數據?理論上當然可以,但這樣可能增加行車的一些危險性,因為先進的汽車很有可能將收集到的資料傳到雲端去計算,以決定汽車的駕駛參數,若不收集資料就無法幫助駕駛做出行車的即時輔助,進而影響行車的安全。

例如全電動特斯拉汽車在mozilla基金會的調查中的「令人毛骨悚然」指數上得分很高,特斯拉的隱私聲明稱,如果車主選擇不收集數據,該公司可能無法「即時」通知駕駛員一些信息,可能導致「功能減少、嚴重損壞或無法操作」的問題。

在安全方面,Mozilla的最低標準包括對汽車上的所有個人信息進行加密,另外汽車公司對於車子內外資料的收集和利用也應該更清楚的說明,而不是讓汽車變成一個隱私的黑盒子。

或許這就現代人的無奈,享用愈多的資訊和便利,自己也就貢獻更多的個人資訊去被利用,科技領域的隱私正日益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劍橋分析醜聞發生後,即使對於那些以前從未考慮過隱私需求的人來說,數據洩露和個人數據不當使用的風險也變得顯而易見,人們理所當然地要去關心管理數據的公司如何儲存和處理他們的信息。

瀏覽 1,533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