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人才炙手可熱 聯盟合作成為主流|專家論點【Howie Su】

作者:Howie Su(產業分析師)

機構投資人已將ESG評比列入投資決策重要考量。(資料來源:MSCI)

ESG不僅影響環境也影響股價

自從聯合國在2015年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後,企業永續已逐漸形成標準,並成為企業未來共同語言。加上COP 26的宣言促使企業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一時間ESG已不是「何時做」,而是「如何做」的議題,企業同時面對氣候管理、勞工管理、供應鏈管理、公司治理等多面向問題,也紛紛在董事會層級之下設立永續管理委員會,將議題拉高至策略層級,或是成立永續辦公室,招募專責人員,國際銀行UBS指出,在供不應求的狀況下,相關人才薪資漲幅最高可達40%。

科技業與金融業對ESG人才需求最高

在這樣的狀況下,ESG人才自然炙手可熱,暴漲的需求成長讓永續課程成為企業培訓的重心,由於ESG範圍涵蓋甚廣,不同部門也必須將相關議題列入日常營運,堆高培訓需求。以產業別來看,科技業與金融業對相關人才需求最高,原因在於科技業面臨綠色供應鏈的壓力時,必須在環境、勞工、公司治理等不同面向符合標準,並編攥ESG整合報告書,以供客戶查詢。如蘋果、特斯拉、戴爾等大廠對合作供應商夥伴都有嚴格要求。而金融業則是遵守金管會於2018年發布的新版公司治理藍圖,並自2019年開始逐年要求不同規模(資本額達一百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的企業設置公司治理人員,以符合法規需求。ESG人才多半必須專精三大框架(環境、社會、治理)中的一項,由於學校較無相關專業科系,企業多半目前採用的方式是從會計事務所、顧問公司、甚至同業挖角,不過長期來看,企業必須培養自己的ESG班底,才可能因應不同的議題挑戰,因此專業培訓機構與企業內訓成為公司培養內部人才的方式。

ESG人才需精通一個至多個面向以上專業。(資料來源:value research)

ESG管理師崛起,產學研合作成為主流

ESG管理師工作上最困難之處,在於精通特定專業外,還必須廣泛與不同領域的利害關係人合作,不但要熟稔各國趨勢與法規變化、比較國際組織/同業/異業在ESG的作法,還必需擬定符合自家公司的策略,若公司為跨國企業,那複雜度更高了。有些ESG管理師需要處理各種氣候專案(如ISO 14064、ISO 14067、CDP、ISO 50001),甚至與投資人關係部門合作,提供相關資訊予外部股東。根據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指出,一個合格的管理師必須具備國際標準分析與策略因應、社會影響力評估、公司治理、碳管理、供應鏈管理等能力,由於範圍廣泛,因此多偏好金融、理工、環境工程出身的有經驗人士為主。

以淨零碳排來說,雖然決議在2050年達到零碳排目標,但各國進度不同,例如挪威在2030年要達到、冰島在2040完成,反倒是製造業大國的美、中、日、韓卻沒有給出明確答覆,若企業在上述各國佈局,則同時需要設定多種情況假設。由於牽涉面向相當廣,因此企業難以單獨應對,即便是培訓機構也難以同時訓練如此眾多的議題,因此各方合作成為共識,如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與各大專院校與企業、會計事務所合作,從學校開始培育ESG相關人才,同時也設計TCSA企業永續評比,遴選出企業楷模。國家單位如經濟部、科技部等也開始著重此快議題與人才培訓,企業訓練機構需與人資部門合作,掌握這份商機,擴大聯盟範疇與合作夥伴數量。

瀏覽 938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