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自學與終身學習之重要性|專家論點【郭啟全】

作者:郭啟全(明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教授兼系主任、智慧醫療研究中心 教授)

筆者有一回於課堂上提問一個問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是否有大學文憑?」大部分學生的答案均答「有」。但是筆者公佈比爾·蓋茲僅有高中文憑,學生均非常訝異。其實,Meta董事長兼執行長馬克·艾略特·祖克柏(Mark Elliot Zuckerberg)、以及蘋果(Apple)公司創始人之一的史蒂夫·保羅·賈伯斯(Steven Paul Jobs),也均沒有取得大學文憑。但是,以上這一些名人達士均有一個共通人格特質,就是「自學」以及「終身學習」。

臺灣政府於2002年提出一個「兩兆雙星」計畫,希望臺灣能夠在「影像顯示」以及「半導體」兩個主流產業,預期分別能夠創造出產值超過兆元以上。筆者當時之博士論文方向,即與平面顯示器(flat panel display, FPD)之核心元件製程有關,博士論文名稱為《準分子雷射退火薄膜再結晶特性之線上光學檢測系統研發與再結晶機制研究》。此一論文題目對於一個念機械系學生是一大挑戰,當時筆者向共同指導教授請求,是否能夠提供中文相關資料參考?共同指導教授當頭棒喝,回答筆者:「如果有相關中文資料,那你就不用念博士班了!」。還好,共同指導教授給我一篇來自美國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之研討會論文,筆者即與一位碩士班研究生花一年之時間,發揮「自學」能力,設計與修改研究設備,我們僅花一年半的時間,就開發出一套光學量測設備與進行實驗,研究成果並超越「先驅者(pioneer)」,因為我們提出「創新」的方法進行研究。結論為「自學」與「創新」對於一個碩士班或博士班研究生是畢業順利與否之關鍵。

所以筆者在指導專題生或研究生之策略,是於初期常常與專題生或研究生一直討論,讓專題生或研究生對於研究方向有初步概念,引起專題生或研究生之動量(momentum),接著就放手讓學生去進行「自學」與「研究」,並定期開會討論進度。我的經驗告訴我,專題生或研究生之成果均非常卓越。

俗云:「不進則退」,舉凡於大學生時期、研究生時期、出社會工作時期,「自學」與「終身學習」均是要持續的。「一鳥在手」絕對勝過「二鳥在林」,保握當下,不管你/妳在哪個時期,就努力「自學」吧,因為「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一般學習型態分為「結構化學習(structured learning)」與「非結構化學習(structured learning)」。相同地,問題也是分為「結構化問題(unstructured question) 」與「非結構化問題(unstructured question)」,結構化問題是靜態的,非結構化問題是動態的。所以,在學校應該要培養專題生或研究生「非結構化學習」並解決「非結構化問題」。知識很重要,但經驗更重要。所以知識與經驗應「與時俱進」,再加上時間之淬鍊,所培養的學生將會成為產業最愛人才,這將是台灣教育界必須關注的重點之一。

明志科技大學機械系郭啟全教授兼系主任所指導的專題生吳育仁、李孟鴻以及吳浩維所建構之密閉式三維原型件成形腔體(closed chamber)。(圖片來源:郭啟全)

圖1明志科技大學機械系郭啟全教授兼系主任所指導的專題生吳育仁、李孟鴻以及吳浩維所建構之密閉式三維原型件成形腔體(圖片來源:郭啟全)

瀏覽 929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