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下個目標是非洲?習近平要建立「全球電動車供應鏈」|專家論點【Howie Su】
「先談立場,再談生意」的商業模式興起
「志同道合」(Like Minded)已經是當前產業合作的關鍵字,現在企業所為「你是哪一邊,我是哪一邊」講的不是只有畢業學校或合作聯盟的關係而已,更多指的是美中立場,而這並非僅發生在台灣,國外供應鏈重組,從半導體到網路通訊,甚至連汽車、醫療產業現在都要加上一個立場,數位轉型跟綠色轉型是推動產業的助力,但能否進入其他國家市場,現在還要評估企業的立場,挑戰不小。觀察中國的動態,在疫情期間這兩年顯得相當低調,一方面越來越多國家對中國投下不信任票,多起併購被阻擋、一帶一路變成債務深坑、淨零政策阻礙外商投資,甚至還在其他國家設立秘密警察機構,半導體產業鏈也面臨全面封鎖。雖然中國堅持科技自主,但目前依舊希望渺茫:特定的高性能運算晶片、相關電腦產品以及半導體製造設備與軟體技術被加入美國《商業管制清單》(CCL)、對最終使用者的中國半導體企業採取「推定拒絕」原則,同時對跨國企業則進行逐案審查。
避開先進製造議題,可能轉向電動車發展
面對如此困境,一個突破點是在G20峰會,這次的峰會看出美中互動趨於平緩,「持續競爭、管控衝突」變成拜登與習近平會談的主軸,倒不是美國會突然降低封鎖力道,但看起來短時間內應不會採取更激烈的措施,加上這次舉辦國在印尼,東南亞目前是美中積極拉攏對象,從官員拜訪、外地投資、供應鏈移轉,到軍事協防與訓練,成為各方角力主戰場,而習近平也在峰會中與各國元首積極互動,特別是歐洲領袖,試圖打破圍困僵局。不過,筆者認為一個重要訊號是G20後的APEC峰會,習近平宣布「中國可能在2023年舉辦一帶一路論壇」,該論壇原先為每兩年舉辦一次,2017和2019年都吸引了數十個國家的政要,但後來因疫情停止。自從美中衝突以來,一帶一路成為美國主要針對焦點,而國際紛擾也讓許多參與國陷入泥淖,這次習近平「可能在2023年舉辦一帶一路論壇」,除了說明要繼續參與國際事務外,一個受惠的產業是中國的電動車。
從中亞到北非,建立全球汽車供應鏈
為什麼?不同於過去強與歐洲連結,一帶一路目前與印尼、剛果、阿根廷、烏茲強化新夥伴關係,而在交通需求的帶動下,中國在這些國家的汽車投資有所成長,在汽車供應鏈上,中國電動汽車 (EV) 業者聯手礦業公司,壟斷了電動汽車供應鏈上游(金屬和採礦),而阿根廷和智利生產鋰,印尼生產鎳,莫桑比克生產石墨,作為電動汽車生產的全球領導者,中國持續尋找未來十年為其電動汽車產業提供足夠數量的關鍵電動車電池金屬;同時,中國對非洲的汽車出口也在成長,分別為尼日爾(130%)、中非共和國(119%)、尼日利亞(56%)、科特迪瓦(46%)和毛里塔尼亞(44%)。而在中亞地區,2022 年 9 月上海合作組織會議後,中國中亞的初步合作協議已進一步擴大,其中包括烏茲別克斯坦與中國之間達成的 150 億美元協議。中國正連結中亞、非洲,甚至南美,以建立全球汽車供應鏈。
如果表層是建立全球電動車供應鏈,那實際上有沒有更深層的含義?筆者認為,除了拓大國際參與,建立西方長期忽略的中亞、非洲等地區,又或是突破美國的封鎖線外,掌握上游關鍵原物料生產可能才是其戰略目的,延伸其陸權國家的影響力。
瀏覽 90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