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AI競爭的角色和重要性|專家論點【張瑞雄】
作者:張瑞雄 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人工智慧(AI)作為21世紀最具革命性的技術之一,已成為全球各國競相爭奪的科技制高點。從美國史丹佛大學到中國清華大學,從英國牛津大學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各國頂尖大學正逐漸扮演推動AI創新、培育專業人才以及促進產業融合的重要角色。在這場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大學究竟具備什麼樣的戰略價值?它們又如何影響全球AI產業的發展?

大學是全球AI人才培育的核心基地,無論在哪個國家,培養能夠主導AI技術未來發展的人才,都是確保國家競爭力的關鍵。以美國為例,長期以來吸引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聚集於史丹佛、麻省理工、哈佛等頂尖學府,這些人才畢業後多進入Google、OpenAI、Meta等全球AI巨頭,進一步強化美國的全球科技領導地位。
相對而言,中國近年則透過強有力的國家政策與資源投入,極力推動「產學研合作」,鼓勵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大力擴增AI相關學科,積極與產業界合作。近期廣受矚目的DeepSeek AI模型,即是中國本土培育的人才與大學資源整合的最佳案例,其在短時間內取得與美國ChatGPT匹敵的技術成果,凸顯大學對中國AI競爭力的重要推動作用。
大學也提供AI創新的理論與技術基礎,儘管AI應用的產業化大多由企業主導,但從深度學習到生成式AI等諸多技術的根本性突破,多半誕生於大學的實驗室。例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Geoffrey Hinton(2024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所提出的深度神經網路理論,奠定了深度學習技術的基礎;史丹佛大學在自然語言處理(NLP)方面的研究,也長期居於全球前列,推動了相關技術的快速落地。
同時大學在基礎研究方面的長期性和前瞻性,能彌補企業追求短期商業回報所導致的研發短視問題。例如歐洲的大學,如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均長期投入AI倫理與監管議題的研究,為全球AI技術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的倫理指南和規範參考,顯示大學不僅影響技術層面,也塑造了全球AI治理的發展方向。
此外,大學也是各國推動AI國際合作的重要橋樑。在全球科技競爭加劇,地緣政治影響日益擴大的背景下,大學之間的跨國合作逐漸成為維持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例如新加坡國立大學(NUS)與中國清華大學共同設立的「NexT研究中心」,致力於醫療、金融與智慧城市領域的AI應用合作;歐洲各國大學也紛紛參與跨國研究聯盟,推動跨文化、跨領域的AI技術交流與合作。
當然大學在AI競爭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全球AI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導致大學普遍難以與產業界競爭人才待遇,許多頂尖學者與研究人員被企業高薪吸引,進而降低學術界的創新動能。另外各國大學間資源分配不均,也導致國際AI競爭中強弱分明,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大學,因資源不足而難以培養出具全球影響力的AI人才與成果。
AI研究的成本快速提升,讓許多大學無法獨立負擔巨大的算力需求,導致一些頂尖大學逐漸退出AI基礎研究的競爭,這凸顯了政府政策支持與產業界資源挹注的重要性。尤其在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日,國家政策與大學發展之間的緊密結合已成為決定各國AI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展望未來,各國大學將繼續在AI發展中發揮核心作用。政府與產業界必須認清大學對國家競爭力的戰略意義,透過提供充足的資源與良好的研究環境,確保大學能持續產出高品質的研究成果與頂尖人才。同時各國也應加強國際間大學的合作,避免AI競爭演變為科技孤島,以共同推動AI技術的全球進步。
瀏覽 22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