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好壞兼具與規範挑戰|專家論點【張瑞雄】
作者:張瑞雄 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隨著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它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社交媒體演算法到健康診斷,從自動化招聘到教育評估。這些技術在帶來便利與效率的同時,也暗藏著隱性的風險與危害。如何在發展與規範間取得平衡,已成為全球各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人工智慧的應用展現了驚人的潛力,從協助農業提升產量,到改進醫療診斷,再到支持自然災害的預測,AI的力量正在重塑我們的社會,但這些技術的使用經常與公民權利和隱私保障相衝突。
延伸閱讀:演算法出問題?網哀嚎YouTube狂出現不感興趣影片
AI 的危害往往是隱性的、累積的,並非馬上可見。例如社交媒體的推薦系統看似幫助用戶探索感興趣的內容,但實際上可能強化偏見,侵蝕個人隱私,甚至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響。這些現象揭示了AI的另一面,當其設計與使用未經充分考量時,便可能對個人與社會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法律對AI的規範仍顯落後,許多國家在鼓勵創新的旗幟下,未能有效監管演算法的使用與其可能造成的累積傷害。法院和監管機構往往只處理具體的、可見的損害,忽略AI系統中潛在的長期影響。
以資料隱私為例,AI系統可以收集並分析大量用戶資料,大多數人對其資料被如何使用一無所知。這些資料不僅被用來決定廣告推送內容,甚至影響個人的就業機會或醫療資源分配。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資料處理技術因受到商業機密法保護,受害者難以追溯或證明自己遭受了不公待遇。
AI的危害主要在隱私、自治、平等與安全四個方面
隱私:AI 不斷收集和處理資料,可能將監控變成新常態。例如臉部識別系統的普及,使得個人無時無刻不處於監視之下。
自治:演算法推薦常以使用者利益為名,實則為第三方最大化利益,這在無形中影響了人們的選擇與行為。
平等:AI的數據與算法偏見會放大社會不平等。一些臉部識別系統在性別與種族識別上存在明顯的偏差,對某些群體造成歧視性影響。
安全:AI的錯誤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而即便運行正常,也可能對特定群體的心理健康或社會穩定構成威脅。
為因應AI帶來的挑戰,各國應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以建立負責任的技術使用框架。首先,應強制進行演算法影響評估,要求企業在AI部署前後記錄並減輕其對隱私、自治、平等與安全的影響。這一措施不僅能提高透明度,也有助於確保技術使用者負責任地開發與應用系統。
其次,應賦予個人更多選擇權。例如建立資料處理的「選擇加入」機制,並允許用戶隨時退出資料使用計畫。同時,應要求企業在應用AI技術時,清楚告知用戶可能面臨的風險與後果。
最後應加強跨部門合作,制定國際性規範。AI的影響並不限於一國之內,建立全球性標準將有助於防止技術濫用並促進公平競爭。
AI的未來充滿希望,但它也可能加深不平等並侵蝕公民權利。我們需要的是一套既能促進創新,又能保護公眾利益的法律與政策框架。這不僅是技術開發者與政策制定者的責任,也是每個公民應共同關注的課題。
瀏覽 6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