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中小企業,擁抱智慧經營新紀元|專家論點【鄭緯筌Vista】
作者:鄭緯筌(專欄作家,「臺灣電子商務暨創業聯誼會」共同創辦人,前「APP01」網站總監、《風傳媒》產品總監和《數位時代》雜誌主編)
過去這兩年,全世界都在瘋人工智慧(AI)。在數位浪潮的推波助瀾下,AI已成為諸多企業營運與創新的關鍵力量。不過,AI長期以來似乎都是大型企業的專利,臺灣許多中小企業對這項新興科技仍存在諸多疑慮和觀望態度。其實,AI技術不僅可協助企業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更能為決策帶來前所未有的智慧洞見,正是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利器。AI時代已然來臨,臺灣的中小企業若能擁抱AI,將可開啟全新的契機。
根據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的調查(https://edge.aif.tw/press-2023-ai-in-taiwans-industries-research/),拜生成式 AI 工具所賜,已經降低了 AI 的使用門檻,臺灣已有超過半數企業(54.2%)內部已開始導入公司營運流程或個人、部門內使用。其中,企業多半使用現成工具(如 ChatGPT、Midjourney、Bing);而有些企業也會串連生成式 AI 服務商所提供的 API,開發自家專屬服務;或開發自己的生成式 AI 模型(含fine-tuning)。
眾所周知,臺灣有為數不少的中小企業仍沿用多年前的經營模式與思維邏輯;但在當今的數位時代裡,遊戲規則早已改變,行之有年的策略未必還能夠奏效。有鑑於此,產官學研界將AI納入策略制定的流程,可說是勢在必行。
舉例來說,過去企業辨識商機和威脅往往需透過龐大的人力資源,搜集並分析巨量數據,效率可說是非常有限,甚至低下。如今,AI卻可以自動化地掃描網路上的消費者評論、新聞媒體和社群討論等多重資料,並進行智慧關聯分析,比人類的動作快上數倍、效果更精準,可以幫助企業把握最新的市場資訊和潮流變化。
再者,傳統策略分析常因價值判斷帶有人為偏誤,難以做出客觀中肯的評估。AI卻能基於數學模型演算,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進而提供更為理性的策略建議。比如在選址評估時,AI可整合大數據納入交通網絡、人口特質與消費力等多重條件的綜合模擬,協助企業找到投資回報最佳的營運地點。
更進一步來看,AI還能應用機器學習的演算法,自動從過往成功案例中歸納出關鍵成功要素,並套用至新的策略制定上。有別以往企業需高度仰賴個人經驗與直覺的傳統做法,如今AI已經可以讓策略制訂過程更具科學根據。
對中小企業來說,不只可運用AI輔助商業決策的分析規劃,在實際營運執行的層面,同樣可借重AI技術。首先,AI能夠讓供應鏈管理的效率大幅提升:以庫存管理為例,AI可預測產品需求的波動,達到精準掌控庫存的目標,以避免資源浪費或缺貨損失。
而在生產製造端,AI視覺檢測系統也能大幅提升品質把關。透過機器學習訓練,AI可自動偵測出不合格的產品缺陷,協助企業及早發現並排除異常。加上物聯網(IoT)即時回傳現場數據,AI可全程監控並最佳化生產流程,讓製造流程更為精實高效。
此外,中小企業若想開發智慧化產品或服務,AI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無論是語音助理或自動駕駛,都需要建立在強大的AI模型與演算法之上。儘管規模有限,中小企業仍可考慮與AI技術公司策略合作,共同開發滿足客戶需求的創新應用方案。
就連銷售流程也不例外,AI同樣也能為中小企業賦能。企業可運用AI做到高度精準的客戶分群,並針對不同族群提供個人化的行銷內容,行銷轉換率自然就會大幅提升。有企業更進一步整合AI的會話和推理能力,讓客服系統足以處理複雜的銷售溝通,提供顧客極佳的服務體驗。
從理論到實踐,臺灣已經有不少中小企業嘗試將AI成功導入營運中。以臺中某家製衣廠為例,過去他們僅能透過人工檢查的方式抽樣檢驗成品品質,偶爾會傳出若干次級品流出市面的傳聞。自從導入AI視覺檢測系統後,不合格品項在出廠前就能100%被初步識別擋下,將損失和浪費降到最低。
此外,某家知名的拉麵連鎖業者,最近也導入AI智慧顧客服務系統,希望藉此協助企業主動經營線上服務體驗。AI能分析消費者對話資訊,快速找出客戶的問題癥結點,並提供對應的即時解決方案,讓服務品質獲得大幅提升。這家業者更將AI客服系統與外送 App和社群整合,讓顧客可以直接對AI詢問任何問題,不僅獲得專業人工回覆,更將顧客需求串連至內部的營運單位,讓消費體驗得以無縫銜接。
接下來,再讓我們來看看某家臺北的精品傢俱商。過去,他們為了設計符合客戶偏好的傢俱新品。得耗費大量成本做市場調查和焦點團體討論。現在,該企業已著手導入AI文本分析和自然語言技術,能夠從各大網路平臺上搜集、分析消費者評論資訊,判斷流行趨勢。同時,他們也運用AI進行不同的傢俱新品設計構想的模擬評估,找到最合適的產品定位方向,大幅提升其商業智慧。
當然,若想順利導入AI,進行企業的數位轉型,企業員工的數位能力可說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儘管坊間的AI工具很強大,它畢竟僅僅是一個輔助工具,若無相應的人力管理和AI知識應用能力,企業難以放大AI的價值。是以企業內部應設置專職的數位轉型和資訊團隊,培植AI技術和資料科學專業的相關能力,研究如何妥善導入並操作AI系統,並將其廣泛應用於不同的事業範疇中。
同時,我也建議企業需要致力營造一種「AI思維」的文化氛圍,讓員工理解並熟悉前沿的AI運作原理,並且鼓勵大家樂於學習與AI協作。根據我過去輔導企業從事數位轉型的經驗,發現至今仍有許多中小企業的員工仍抱持傳統經營觀念、對新興科技存有畏懼心理。這種現象並不少見,也很可能會阻礙AI的導入與應用,所以企業主必須審慎因應。
誠然,中小企業若能善用AI,不僅可以在營運面提升效率,更可以透過AI的智慧分析和預測能力來優化商業決策,進而強化市場競爭力。
事實上,AI已成為臺灣中小企業轉型數位化的重要利器。舉凡庫存管理、生產製造、客戶服務與產品研發等營運環節,都可借重AI帶來的智慧功能,幫助企業打造更精實高效的營運體系。
光有一群資料科學家或AI工程師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更多的AI人才。換句話說,更重要的還包括那些具備跨域能力,能將AI專業技術與企業實務需求整合運用的人才。當各家企業開始導入AI之後,各個環節的營運人員都需具備AI思維和資訊化素養,並與AI系統合作無間,才能激盪出最大的綜效。
AI的問世,的確給眾多企業帶來了無限的機遇,卻也潛藏著一定的風險。中小企業在引入AI時,務必要對症下藥,才能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時,同時致力於AI道德規範與風險管理。如此一來,才能順利啟動AI賦能數位轉型的大計,進而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
瀏覽 58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