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長姐帶路】7 大知名企業 AI/軟體實習工程師面試經驗懶人包:友達光電、群聯電子、立錡、Moxa 等!

原標《[personal growth] 2024 暑期實習面試心得(AI / SW)》

文/小連同學

前言

就我的了解,原來台灣實習的風氣只有在商管院盛行,現在風也吹到這裡來了⋯這樣是好是壞?不知道。我碩零的時候有一個閱讀《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的反思報告作業,我給教授的檔案裡直白地寫著:

【學長姐帶路】7 大知名企業 AI/軟體實習工程師面試經驗懶人包:友達光電、群聯電子、立錡、Moxa 等!
關鍵都在執行力,而有執行力,就算沒實習、沒工作經歷,你也有很多專案可以 prove 你的進步

本書開門見山直述唸研究所的目的為:學習「做研究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我非常認同其說法,但就目前的升學環境及現實面來看,大多數人的目的不在此,大多數人可能希望藉由碩士文憑得到更高的起薪,又或是期待未來就業的升遷可以更順遂,我的目的其一也不例外,但我也⋯⋯

對我來說,在研究所階段確實有把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但讀沒完的 paper 和每個都越看越像的 SOTA 讓我一直在思考—現在學的這些之後工作真的有用嗎?雖然我是抱持「現在學的東西不一定能現學現賣,但一定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派上用場」的態度,可是也希望多投資一些心力在「真的有用」的事情(至少我現在的判斷認為有用)」上。

我打算再去看看職場到底長怎樣,兩個月也好(謝謝謝謝老闆)。

以下會分五怕,由於本人廢話 murmur 很多,可以直接跳到有興趣的部分看

  1. 背景
  2. 投遞狀況(最後拿到 4 個 offer)
  3. 面試分享
  4. 面試技巧分享
  5. 對實習的想法和心態

– 背景

116 資工純血,過去大三有一份資料工程實習經驗,碩論做 AI 影像相關。原本找實驗室時就規劃一升二暑假要實習,主要是想確認自己到底要繼續往 AI 走還是鬼轉 SW(兩個月其實也很難確認啦),也想看看自己耐不耐得住真正工程師的工作。

所以先列出了所有有開 AI / SW 缺的公司(人力銀行 / linkedin 關鍵字從頭看到尾),確認 JD 可以接受,就開始海投。

– 投遞狀況

共應徵 23+1 個 intern,7 個進面試,最後拿到 4 個 offer

我從三月底陸陸續續投到五月中,前面一個多月完全沒有人理我,後面半個月兩週面了全部進面試的。所以我覺得有時候機緣 >> 實力履歷經歷,如果你剛好在某個 HR 瘋狂盯著系統找人的時段投遞,就比較有可能被撈到。

投遞無聲

聯發科 AI&Computing / IT、瑞昱 ML / 影像、台積電 DNA 計畫(?)、美光 intern program(?)、Garmin DS、啟碁 AI / ML、趨勢 資料分析

投遞已讀

台達電子 車用 AI、聯詠 演算法、Synopsys RD(感謝信)、群創 車用 SW

進面試

  1. 友達光電 AI 演算法開發
  2. 群聯電子 數據分析與軟體設計工程師
  3. 立錡科技 軟體開發(原本投 AI)
  4. Moxa 四零四科技 軟體研發實習生(投遞時可排志願)
  5. 威盛 CV&DL(也有投 SW 但沒面談)
  6. 華邦 DS(也有投影像 / 資料工程 但沒面談)
  7. 研華 edgeAI PM(公司主動邀約 ><)

– 面試分享

(D 為投遞履歷當天)

1. 友達光電 AI 演算法開發

D 聯繫

D+4 一面
很基本的了解問答:說明 DL/ML 專案經驗、碩班的研究方向、暑期專案內容(給定資料和期待產出超級明確,這個部分很棒)、mentor 制度。非常簡單直白的對談,最後就直接約了隔天二面。

D+5 二面

多了比較多遇到問題的情境題,比如:如何學新技術、需要 coding help 時會怎麼做、沒有具體指標時如何驗證專案成效⋯等等。這個環節也來回確認了我這邊對這個題目到底有沒有興趣,主管的意思也是希望有興趣才會更勇於嘗試。

D+6 offer get

HR 有再以電話聯繫簡單問問 behavior question,比如遇到最挫折的事為何及如何克服、最大壓力的時期怎麼面對、過去最有成就感的事⋯等等。從網路上的評價到跟主管和 HR 接觸都感受得到公司對實習生真的有用心(提供住宿、交通車對南部專程上去的學生滿友善的)。

2. 群聯電子 數據分析與軟體設計工程師

D+4 聯繫

D+10 一面

  • 有 coding test,考 Python、題目感覺比 leetcode easy 更 easy
  • 面試邀約是主管自己寄的,信中提到實習是雙贏,因此我有特別準備簡單的職涯發展規劃(也一路延用到往後面試),表示應徵動機、如何共創雙贏。我認為這個 mindset 是大家在找實習時要時刻提醒自己的,不只是公司給你機會和 title,你也要有所收穫、滿足自己的預期,才能達雙贏。
  • 問模型選擇、某個環節為何這樣做問很細,要很清楚自己在幹嘛才能回答得好(有提到的技術一定要熟);有一些提問來自於我在介紹 project / 研究方向時的刻意留白,口頭沒有說明(或簡介)、但有附圖,其實也是有所準備(預先 assume 面試官的一些問題),這招我覺得不錯!

3. 立錡科技(Ricktek) 軟體開發

D+3 聯繫

D+12 一面

  • 有 coding test,原本應該要考 C,但因為我的專長(?)改考 python,題目(也是)感覺比 leetcode easy 更 easy
  • 不得不說因為是聯發科子公司,讓我有更重視這場面試的感覺,雖然其他也有幾間是 IC 公司,但在面立錡的時候特別有參與半導體產業的感覺(主管很在意能不能接受接觸底層 HW),在介紹工作內容時,就提到滿多 design house 的 domain knowledge ,大概是在給充足的心理準備。其實我在這個環節就開始回答得有點勉強了:)
  • 部門會對接很多不同產品,所以很重合作能力、如何應對擺爛和共事摩擦(具體會問:有沒有放棄組員、就真的不是你的錯但事情卡住了怎麼辦⋯⋯這類型的問題),我這邊在回答後收到的評價是— — 我太理性了(這跟我本人的認知不太一樣 XD)
  • (前面提到我有做職涯發展規劃的簡報嘛)在講這個環節的時候感覺被機會教育了(學生可愛的地方真的在這 ==),簡而言之就是我很大聲地說我!要!Work!Life!Balance!我沒意識到我好像就像個 00 後立志整頓職場的學生⋯⋯想當然沒後續:)

4. Moxa 四零四科技 軟體研發實習生

overall title 是軟體研發實習生,看起來是很多部門都有開缺,細分後有 11 個不同職缺可以排序,我面的是軟體 DevOps 工程師

D+3 聯繫

D+13 一面

  • 面試前有簡單的 Python 線上測驗
  • 問履歷上的內容問很細(我還真的忘記某個細節偏尷尬 ==),一些含糊的敘述(ex:「模型優化」是哪個面向的進步、「資料清洗」實際上洗了什麼資料型態或有沒有增減欄位)都可能會被拿出來問,比如視覺化圖表是做什麼圖表、用途為何、這樣表示可能有何優缺點。
  • 可能因為 team 在公司裡的角色關係,主管很重視溝通、協作能力,剛好我用了滿多經歷佐證跨領域合作能力,在分享的時候就有 qualified 的感覺。(這其實也有點算運氣成分,因為 JD 沒有特別標註什麼 team 和軟實力的 requirement,我剛好有對到 ><)
  • Interview 是雙向交流的感覺,最後主管還有給我發展方向的回饋,以對我的背景、專業了解後推薦去認識一個工具(還貼網址)。我從過去在補習班工作中就體認到我重視的是:遇到好老闆 >>>> 薪水公司福利等等等,當下和主管面談時就已經覺得— — 這應該是看得到我的主管!(TT)

D+16 offer get

5. 威盛 CV&DL

D+12 聯繫

D+13 一面

  • 沒有 coding test
  • 先談專案內容和公司介紹(這部分比較沒有給我台廠的感覺,什麼是台廠的感覺我也沒辦法闡述⋯),專案用到的技術明確,但相關產品和問題描述還沒有很清楚的輪廓,聽起來是看暑期當下需求或現況,自由發揮的空間感覺給得滿大。
  • 我自己覺得我有把我對實習的期待表現出來,主管也很重視這個部分,有詢問如果這樣那樣安排會符合你的預期嗎?是願意傾聽、溝通的主管,對於過去實習生的學習體驗滿有信心的,也強調決定權(實習收穫、要去哪間公司、想做什麼⋯)都在你們學生,除了了解背景和專案之外的環節,是滿愉快的談話。

D+26 offer get

6. 華邦 DS

D+17 聯繫
剛好投遞完沒幾天,我去參加華邦在學校的模擬面試活動,遇到的 HR 還說要留我的名字,但當下結束說掰掰之後也沒有特別交換聯絡方式哈哈哈。後來也隔了好一陣子都沒消息,不抱期待後接到電話的感覺很微妙⋯

D+19 一面

  • 沒有 coding test
  • 具體開發工作在於解決 marketing、sales 等等不同 team 對 AI 的需求,比如說利用 LLM 優化客服 bot,我有問是不是不太會接觸對外的產品,主管很直接了當地跟我說不會,就是對內的 AI 服務開發。跨域合作這點滿吸引我的,但還是比較想多了解公司產品(IC)的開發。
  • 老實說面到後面已經有點疲乏了,可能也是因為心有所屬(?),這場有點沒印象了,比較有印象的問題是—問研究方向和市面上的工具有何不同、競爭力在哪,我是真的覺得 RIS 比一般 segmentation 任務更有實用性,我想做的 new label 也滿酷的,但要真的產品化,我目前沒頭緒。

D+33 offer get

接到電話的時候滿驚訝的,這個時間點約六月中(很像候補上的 XD),不過還是非常感謝華邦的肯定,讓我的命中率超過五成⋯⋯夭壽

7. 研華 edgeAI PM

D 主動聯繫

D+2 一面

  • 主管在了解完我的背景後,很認真在確認我的發展意向(be like 你希望把份內的工作做好、還是期待拿著麥克風站在指揮台上發揮所長),我是那種在裝會直接看起來很勉強的那種(差低),但我確實在說可以嘗試 PM 工作的時候講得很順,邊講邊覺得可能我比較適合做 PM 欸 ==
  • 我簡報裡面講跨域合作的篇幅都不少,這個 PM intern 應該算是 hold 產品單位的那種(不是 project 為單位,或是我不懂),所以和不同 team 的溝通會很重要,這個 meet 感覺有讓主管好奇我過去的合作經驗。
  • 我自認面試前對公司背景和 JD 的 survey 不太夠,整場就是吃我的臨場反應,還有過去在 DAC 培養的 mindset。我面試後還是想先試當個工程師,但也萌生了往這應該也滿不錯的念頭(堅定)。很感謝研華主動邀約的肯定,這次面 PM 的經驗也幫助我多了解了自己的職能!

– 面試技巧分享

主要分三個面向:面試簡報、技術問題、對答 / behavior question

面試簡報

  1. 每張簡報視為一個 module,每個 module 想要 deliver 的軟硬實力、自身價值要很明確,就可以在每次面對不同公司、不同職缺時,insert 或 delete 以客製化,再換換公司的 logo 和主視覺顏色,事半功倍(這次有份只做不到十分鐘就直接上共享螢幕了 ><)!
  2. 關於架構:對還沒畢業的學生來說,以時期劃分 outline 能讓經歷更有時間順敘 / 逆敘感地被說出來,可以把這份簡報想成進入職場前的故事書。
    我自己是從研究所時期(研究方向、研究方法)開始分享,接著大學時期(畢業專題)、實作成果(不同 task 的影像專案),到課外活動(社團 / 工作經歷、企業合作專案),最後再重複強調自己的專業和個人特質,搭配應徵動機和 qualification 更具說服力!

簡單自我介紹後先大致說明接下來要分享的內容有哪些

技術問題

基本 algorithm、data structure、OS⋯⋯等等就不多說,google 一下就有很多準備方向的懶人包;coding test 的時候記得和面試官保持思考交流,剩下的就是刷題(沒辦法啊可悲啊)。主要是在問專業技術的時候,我覺得有兩個 tips 可以分享:

脊椎骨定位及分割任務產出 demo

  1. 視覺化、視覺化、視覺化!不管是成果 demo、數據觀察或是模型架構,都想盡辦法視覺化(還敢給我貼程式碼啊 ==),可以是圖表、流程圖、示意圖⋯等等,如果專業技術只有條列式說明的話就太可惜了,有料是需要「被見」的!
  2. 重複確認面試官的問題核心:有些面試官再提出問題後會在補充很多公司目前的問題或是延伸會遇到的情境,在接收問題時可能會因此失焦(而且有些面試官會補充很長一段時間到自己也有點失焦 XD),所以可以在換你回答時,再用你自己的話簡要描述一次問題
    (比如:我想確認一下,所以是想了解目前在受 XX 影響之下,我手上有 XX 技術和 XX 工具,如果遇到 XX 的問題,我會怎麼做嗎?)

對答 / behavior question

How to Use the STAR Interview Method for Your Benefit

  1. STAR 原則真的滿好用的,不管什麼問題都通,可以回答得比較貼合問題重點、不偏題!但我覺得初期不太好上手(會忘記 T 完之後要接 A、S 和 T 不太好區分),要多練習,而寫的練習效果不如直接用講的來得好!
  2. 快速對問題切面向+列點敘述,表現超好(至少自我感覺如此 XD)!這樣不只展現思緒清晰,也可以幫助你在回答時更有自信!
    我在面 PM 的時候體感最明顯,比如問你覺得身為一個 PM 要做的事有哪些?快速拆「確認資源、時間控管、人力分配」等等面向之後,分別列點說明實際任務,像是人力分配舉例會配合到的三個 team、去逐一提到可能要考慮的事情。
  3. 在進面試前可能就需要填很多資料了,在這個階段就可以同時準備 behavior question,幾個常見的問題可以有多種不同版本的回答,可以因應你面試當下了解到的工作內容,去決定要用哪個版本回答
    比如問遇到最挫折的事情為何:如果是面偏技術職位、強調自學能力時,我會以過去 implement 時遇到困難的版本回答;如果是面看重軟實力的職位、強調溝通能力時,我會以之前在社團處理合作問題的經驗去回答。

– 對實習的想法和心態

你可以捲,但是你要知道你在捲什麼啊

我的動機超級明確,而且對每間公司都通用:
我想要確認適合我的職涯發展組合!

核心目標:確認職涯發展組合「技能 × 公司規模 × 領域」

  • 公司規模:我大三在凱鈿行動科技實習過六個月,應該算是 300 人左右的新創軟體公司,上下班時間滿彈性的、環境也比較輕鬆開放;這次暑期實習想要體驗 1000 人以上的大企業(先不考慮 FAANG 或是外商等等),看自己比較適合哪一種。
  • 產業領域:我覺得以 CS 來說,不管什麼工作都是專業 apply 在不同 domain 上,所以對這個產業好不好奇也是我滿在乎的部分。如果就在台灣工作來說,肯定還是半導體產業香、也想看看台灣這塊強到底是怎麼強起來的,所以主要目標也是幾間半導體大公司(但面立錡的時候開始打退堂鼓了 XD),再來就是幾個跟我本身興趣比較相關的產業。
  • 技能:我鎖定的大取向(?)算是明確(AI ≥ SW >>>> FW >PM),剩下就是每次面不同職位的時候說不同話:比如面 AI 會說就目前了解的台灣職缺可能會有什麼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下我能不能持續發揮所長;如果面 SW 會說我還在摸,希望可以透過這兩個月多釐清自己適合的方向。

我自己是希望開始確認這些事情(首要確認技能要點哪!!)才把自己投到實習市場裡的,動機明確不管對自己、對公司來說都是好事,如果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要找實習、為什麼實習的經歷可以有價值的話,不如躺平

有沒有實習沒差,有進步就好

整個四月我都在自我懷疑是不是我很爛,得失心很重,但後來心態調適得滿好的— — 如果真的哪裡都去不了,我就繼續待在快樂台南每天泡咖啡廳刷 leetcode 也 ok 吧,也可能因此更認真做碩論,二下再補實習也不遲。感謝過去的工作經驗,我現在其實也沒損失什麼,每一個快樂台南日子真的過得很滿足

▲放一杯牽咖啡在這,表示滿足

我覺得有沒有實習沒差,重點是要是真的沒實習,代替實習工作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裡,也要進步而達到實質的累積,而且搞不好實習超水超鳥的啊!雖然我有點擔心分享這樣的觀點有沒有既得利益者的感覺,但我是真的覺得現在網路通透,可以學習的資源太多了。

你可以刷 leetcode、打 kaggle、一個人包前端包後端寫一個地震通知 APP、隨便開個套件玩一玩看能不能創新或延伸開發⋯太多了。關鍵都在執行力,而有執行力,就算沒實習、沒工作經歷,你也有很多專案可以 prove 你的進步(how prove 又是包裝的課題了)!

結語

離七月 on board 還有一小小段時間,我要好好去休息一下了。不管如何,永遠都要感謝一切。

實習不是正職,在基於負責任的前提下,我把這個機會視為嘗試和探索;不知道是不是受周遭環境或遇到的人影響,我覺得大家都好急,很想要趕快 prove 自己超前部署的能力,或是趕快把新的 title 掛在 linkedin 上,過去有個時期我也是如此。

但我現在真的覺得邊走邊看,職涯真的太長了、工作也不是生活的全部,又不是年新三百萬才能過上想要的生活,如果能認明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可以畫出喜歡的生活樣子,我覺得才是我可以發自內心欣賞的成功(即使很多時候還是會貪心,但希望可以一直保持這樣的信念)!

在準備的過程中有一個定心丸故事,NVIDIA HR 在人力銀行敲我分享職缺,我原本以為只是宣傳的訊息,沒想到隔天 HR 真的打給我請我寄 CV,說會直接轉到主管那邊 review,雖然目前看來完全沒後續,但被 dream company 看見的感覺真的很好(TT),也讓我對自己更加有信心!

實習心得應該九月會生出來,歡迎你再回來!謝謝你看到這邊 ^_^
如果有任何我可以協助的,也請不用客氣和我聯絡!Feel free, feel free!

瀏覽 1,697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