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催生4D感測新技術!應用於醫聯網 能測老人跌倒、疲勞駕駛
記者/李琦瑋
在國科會「下世代通訊系統關鍵技術研發專案」的支持下,多所大學教授與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借助中山大學6G通訊與感測研究中心提供的先進設施,成功研發多輸入多輸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 MIMO)4D感測技術,能夠無縫整合於現代MIMO通訊系統,隨時隨地提供多元化的無線感測服務,應用於醫聯網、車聯網及智慧家庭等領域。
由中山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洪子聖、清華大學電資學院長徐碩鴻、陽明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蔡作敏及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組長張大強領軍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新4D感測技術,並於23日舉行成果記者會,展示3項技術亮點。
延伸閱讀:台大團隊解決配戴AR「頭暈噁心」 提升醫學診斷與治療品質
國科會指出,研究團隊運用半導體異質整合技術,結合最先進的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GaN)及玻璃基板積體被動元件(IPD),並透過覆晶系統封裝製程,成功設計出6G太赫茲頻段的MIMO收發機晶片,有效解決低效率與高功耗的問題。
在6G通訊感測整合的應用中,智慧交通與健康照護是最受關注的2大場景,透過通訊基礎設施實現精確且即時的自駕車導航與人體活動感測,然而,針對如四肢動作和生理徵象等慢速特徵的身體活動,因都卜勒頻移量不足,經常導致感測困難。
國科會表示,研究團隊創新地採用自我注入鎖定機制,將目標回波訊號注入發射訊號源,使其進入注入鎖定狀態,並將極低頻的都卜勒頻移轉換為寬頻頻率調制,大幅提升感測靈敏度,突破了傳統技術的限制,為推動無線健康監測踏出關鍵的一步。
最後,研究團隊的4D感測技術利用MIMO波束成形技術,精確測得目標的距離、方位角、俯仰角及都卜勒速度等四維資訊,並進一步結合MIMO通訊與AI技術,實現通感算融合的智慧物聯網應用。在健康照護情境中,團隊展示了如何追蹤多人位置、姿態與動作,並且辨識每個人的胸部區域進行隔空生理感測。
國科會提到,目前團隊正與廠商洽談合作,開發非接觸式病人監視器、自駕車4D成像雷達、車內孩童遺留偵測器、駕駛疲勞感測器及居家老人跌倒警報器等產品;隨著6G/WiFi通訊感測整合標準的制定,4D感測技術預計將廣泛應用於醫聯網、車聯網及智慧家庭等領域,成為次世代通訊系統的重要亮點。
※探索職場,透視薪資行情,請參考【科技類-職缺百科】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舞台!
瀏覽 3,79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