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以往光芒 下一代OLED技術背後的秘密
編譯/高晟鈞
近年來隨著科技不斷革新,加上網路和資訊傳播的普遍化,顯示器(螢幕)成為了人機互動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顯示技術更是在幾年內取得了飛躍式的進展,LCD液晶螢幕、PDP電漿顯示器取代厚重的CRT螢幕,一舉佔據了現在的主流市場。
在所有顯示器技術中,OLED顯示器技術也在近幾年中取得巨大進步,有望成為新一代顯示器的主力。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又稱有機電激發光技術,因為其全彩高亮度、省電、視角廣、無影像殘影等眾多優點,正逐漸成為未來平面顯示器的新趨勢。
更多新聞:藍色OLED大躍進 將改變智慧型手機和大螢幕顯示器
OLED的原理是透過施加電壓,使電子電洞經由不同途徑進入一具有發光特性的有機物質,並透過再結合形成「激發光子」(Excition)。激發光子在回到基態(Ground State)時會釋放出能量,作為OLED顯示器發光的燃料,使其以不同顏色的光形式綻放。
分子設計大突破
杜倫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使用一種稱為「超螢光」(Hyperfluorescent)的技術,配合特殊摻雜物塗層,成功提高藍光效率,提供更穩定的發光。研究團隊選用ACRSA分子用作超螢光OLED中的摻雜物,進而將藍色OLED的發光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由於ACRSA的剛性分子結構和長壽命的激發態,研究團隊成功降低了激發光子的能量,實現更穩定且持久的藍光OLED。
這項研究揭開了超螢光OLED的一個未開發領域,擴大了下一代顯示器的材料選擇,並降低了高達30%的電力消耗。
OLED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實現高效且穩定的藍光激發光子。它可以透過在發光層中摻入不同濃度的摻雜物(Dopant),使得主發光體(Host)的能量得以轉移至摻雜物上,進而改變原本主發光體的光色以及發光的效率。優化OLED螢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材料的選擇。不論是電洞與電子傳輸材料,抑或是主發光、摻雜物等材料的選擇,都需要科學家們不斷地改良,才能最好地釋放OLED的潛力。
資料來源:Scitechdaily
瀏覽 65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