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下有機合成  長達一世紀難題被實現

編譯/高晟鈞

在進入21世紀之時,由於環保意識的提升,許多化學家提出了所謂「綠色化學」的概念。由於化學合成中使用的藥劑常造成環境汙染,對於科學家的身體本身也有危害,研究者試圖開發出新型方法來減少有害物質的釋放與利用,其中便包含了利用可再生能源來進行有機化合物的合成。

陽光下有機合成  長達一世紀難題被實現。示意圖/123RF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吳凱峰教授,提出了無鉛半導體製成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現的近紅外光子轉換,並應用在了太陽能有機合成當中。

所謂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透過染料光敏化劑作為吸收光子的主要材料,在吸收到太陽光後轉化為激發態,並傳導致奈米半導體的導電層中。這種電池被稱為第三代太陽能電池,又因其透過彩色染料吸收太陽能的特性,也被稱為彩色光伏電池。

太陽光譜中有不同波長的光,包含了x光、近遠紅外光、可見光和紫外線等等。大多數的太陽能電池的可用波長範圍是遠紅外光到可見光,因此,將近紅外光轉換為可見光子可以提高光伏、光氧化還原的性能。但目前,可以吸收近紅外線的光敏劑通常含有貴重或有毒元素,像是鈀或鉑絡合物以及鉛硫族化物的奈米晶體。

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參雜鋅的CuInSe2奈米晶體作為其半導體中,一種低成本且會環境傷害性低的光敏劑,用於近紅外到可見光的轉換,並實現了16.7%的外部量子效率(電子轉換為發光電子的數量)。更重要的是,這項技術實現了在陽光底下快速的各種有機化合物反應,像是丙烯酸脂、還原和脫鹵反應等等。

陽光下的有機合成,或者是太陽能合成,是長達一世紀的想法,但當初,僅限於利用陽光下的可見光子。如今,這項研究將太陽能合成的範圍擴展到了近紅外光子,成功地推動了這項技術的發展。

資料來源:Phys.org

瀏覽 502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