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議題爭議延燒 專家解答常見六大迷思

編譯/曲姵蓉

在過去幾年裡,ESG議題爭議不斷,而且隨著美國大選到來,相關議題的炮火燃燒更旺。然而,不少從事ESG的專業人士認為,普通人對於ESG的看法跟定義是錯誤的,或者也很常被各大企業的「漂綠」廣告誤導,因此專業人士特別提出六個最常見的ESG迷思和誤解,希望能夠幫助投資人與民眾更加了解ESG議題。

ESG著重觀察公司的治理「過程」,而好的過程並不一定會讓公司有好的「結果」。(示意圖/123RF)
  • 迷思1:ESG跟投資是一樣的意思

報導指出,很多民眾以為ESG標準跟投資是一樣的,主要注重公司營利表現以及相關指數。但其實,ESG著重觀察公司的治理「過程」,而好的「過程」並不一定會讓公司有好的「結果」。舉例而言,一家去碳新創公司具有積極的環境影響結果,而且隨著公司的增長而持續增加;但這並不意味著該公司也「管理良好」。

但是,整合ESG原則能讓公司的「治理過程變得更好」,例如讓員工擁有更好的待遇,或其供應鏈不侵犯基本人權等。這種看法在分析ESG議題上很有幫助,因為它能夠讓人們真正地去關注「公司本身做了甚麼」,而不是靠著漂綠廣告或洗白資訊等手段來迷惑投資人。

  • 迷思2:ESG只關注報告和資訊披露

許多投資人以為ESG領域只關注ESG資訊批露和平及標準,但其實這些都只是ESG工作的很小一部份。

        ESG其實是一種全面的運動,其涉及公司或投資者如何去實踐。ESG並不是一種附加價值與功能,而是需要所有人一起改變現有的流程,讓整個營運架構便得更環保、更友善,也更切合社會價值。

  • 迷思3:ESG只關注測量和量化數據。

很多人錯誤地認為,ESG著重於利用數據測量與整合來評估企業表現,但ESG所做的遠不只此,畢竟ESG主打的是「治理過程」,因此其也很需要判斷力以及實踐力。

擁有一個清晰的ESG政策對企業而言只是基本門票,其真正的問題是「如何實踐」。

  • 迷思4:ESG 跟初創企業和風險投資人並不相關

很多人認為ESG的各種架構或評級標準與風險投資沒什麼關係。有部分專家的確認同這種看法,他們認為,對於初創企業或風險評估人而言,比起ESG架構,他們更需要一個專門針對風險評估的工具。

然而,監管架構不可能永遠只針對風險管理,對於很多標準制定者而言,風險投資只是很小的一部份,他們的眼光是放得更高更遠的,因此,ESG體系參與者應針對這個部分開發更多的監管架構。

  • 迷思5:ESG只是一串冗長卻無關的問題。

許多人在接觸ESG相關問卷或問題時,常常覺得這些問題上下矛盾,或者這些問題與問卷本身在評的公司根本沒有關係,導致人們對ESG評估問卷有負面的看法,覺得它既無聊又冗長。

目前公共市場上的ESG 評級機構,或現有的風險投資ESG問卷,常常由數十甚至數百個問題組成,這其中一定會有部分問題不適用於每一間公司,因此評估機構應該要幫忙過濾問卷問題,留下那些廣泛但重要的問題。例如,在評估新創公司的問卷上,可能就要刪掉一些ESG相關問題,只留下關鍵問題,能夠有效幫助我們了解哪些ESG問題對該新創公司部門產生財務影響。

  • 迷思6:僅有ESG還不夠

若投資者認真地去研究ESG領域之影響力,他們一定會發現ESG本身的限制。例如,ESG其實沒辦法幫我們解決問題,也很難產生正面影響,說白一點ESG只是一個將風險因素納入投資決策和公司流程的工具,但其對公司的結果貢獻並不大。

對此,報導指出,要真正實施ESG的關鍵條件之一,就是大家都必須要正確地理解ESG之異同,並了解它是有侷限性的。事實上,即使是美國的監管機構,他們也認同ESG是有一定程度限制,而非萬能的。真正重要的還是人們要負責任地去經營和投資公司,透過ESG架構掌握資訊,考慮多方利益相關人,並努力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ESG領域更看重的是「過程」,這是它的特色,也是侷限所在。人們應該要花費更多時間正確地認識ESG,才能夠了解它的精神,並轉化為對公司、社會與環境治理有利的政策。

資料來源:Impactalpha

瀏覽 854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