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改變憂鬱症治療  顱內磁性刺激幫助藥物反應不佳患者

編譯/高晟鈞

重度憂鬱症是全球造成殘疾損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更是15-49歲族群的最大殺手。儘管抗憂鬱藥物可以做為第一線與第二線幫助超過三分之二的患者,但剩餘的三分之一對於抗憂鬱藥物缺乏反應。

TMS儀器利用電能生磁的原理,透過高強度且方向不斷改變的電場,帶來大腦的活性變化。示意圖。圖/123RF

近日,一項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試驗結果發現,透過使用MRI和追蹤引導的顱內磁刺激,可以緩解憂鬱症至少六個月,並極大地改善憂鬱症患者的生活品質。

更多新聞:憂鬱症新療法!陽明交大開發石墨烯探針晶片刺激深腦

TMS經顱磁刺激

TMS經顱磁刺激,全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在國外已被廣泛應用於頑固性憂鬱症的治療長達15年。台灣則於2018年核准以TMS治療對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患者。

TMS是一種利用磁場改變大腦活性的治療方式。大腦的神經細胞是以電流傳遞訊號,產生動作電位後將信息傳遞給下一個腦細胞,進而活化整個神經迴路。相信大家都學過,法拉第定律告訴我,電能生磁,反之亦然。TMS儀器便是利用這個原理,透過高強度且方向不斷改變的電場,帶來大腦的活性變化。

磁場主要透過「頻率」來影響大腦,超過10Hz的高頻刺激可以產生活化效應;低於1Hz的低頻則會抑制。藉此,我們能利用不同頻率去興奮或抑制大腦神經,以改善憂鬱症狀。

神經導航

理想情況中,醫生希望患者在每次接受TMS療程時,都可以坐在完全相同的位置;然而,這實際上難以實現。

因此,該團隊使用一種電腦化追蹤系統──神經導航,可以精確定位刺激區域的方法,並透過光來傳輸TMS。配合功能性MRI來個人化刺激的部位,最大程度確保20次療程中的治療都能針對同一區域。由於磁脈衝可以集中,並只會產生輕微的短暫副作用,患者通常在回到家後便能立即恢復日常活動。

顯著改善

此試驗是世界上第一個在六個月內觀察結果的規模試驗。超過三分之二的患者對治療有正向反應,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症狀改善了50%。

考慮到這些患者對先前的治療都沒有產生反應,且平均患病時間為7年;因此如此顯著的緩解率著實令人鼓舞。此外,與以前相比,對治療有反應的患者可以保持相對更好的狀態,每年甚至只需要接受1到2次的治療。

「我們看到了巨大的變化,患者不僅減輕了憂鬱症狀,且足以改善注意力、記憶力、焦慮與生活品質。這項研究證實了,這種新技術對於藥物沒有反應的重症患者受益匪淺。」實驗負責人Richard Morriss博士說道。

資料來源:ScitechDaily

瀏覽 282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