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藥重大突破 國外研究新思維消弭病毒抗藥性
記者/劉閔
日前,來自紐約大學化學系教授Kent Kirshenbaum所領導與其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創新的抗病毒策略,幫助科學家們在抗病毒藥物的研發上取得重大突破。該成果也已發表在最新一期的《ACS傳染病》期刊上。
轉而攻擊病毒的泡狀膜結構
傳統的抗病毒藥物,主要是針對病毒感染的複製和釋放階段,並通過占據病毒蛋白的活性點位而發揮抑制功能。然而一旦病毒能快速突變產生抗藥性,便將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例如「新冠病毒」的變種的出現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有鑑於此,團隊變改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轉而攻擊病毒的「泡狀膜」結構。
更多新聞:中國科學家開發新一代環保防曬乳 暴露在紫外線下三小時仍有效
有效使病毒膜結構失去活性
團隊聲稱,雖然人體會產生抗菌肽來對抗病原體,不過這些天然物質容易分解且可能對健康細胞有毒,因此研究人員便開發出稱為「類肽」的合成分子,不僅保留了抗菌肽的優點,同時擺脫其缺陷。與此同時,團隊測試了7種類肽對4種病毒的效果,結果顯示這些類肽能有效使數項病毒的膜結構使其失去活性,更特別是,這些類肽可直接辨識病毒膜上的磷脂酰絲氨酸分子。
身為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Patrick Tate便表示:「由於病毒是從宿主獲取脂質而非自行產生,因此這種治療方法更不容易產生抗藥性。」而這項發現也成功對於包括伊波拉病毒、新冠病毒、疱疹病毒等在內的多種有膜病毒,開發出不同的可能性。
※探索職場,透視薪資行情,請參考【科技類-職缺百科】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舞台!
瀏覽 55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