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Bard幕後推手是台籍科學家 未來有望支援台語版

記者/竹二

近一年來生成式AI蓬勃發展,但是許多人可能不知道,Google的對話式AI Bard的幕後推手之一,是台灣出身的Google DeepMind科學家紀懷新及其研究團隊。

Google的對話式AI Bard的幕後推手之一,是台灣出身的Google DeepMind科學家紀懷新及其研究團隊。(圖/123RF)

LLM技術改革,帶動ChatGPT、Bard如此強大

Google在今年2月正式發表Bard,並不斷增添新功能,到了7月更進一步支援繁體中文,台灣人終於能夠體驗這項服務帶來的強大功能與便利性。其實,紀懷新的團隊在2014、2017年就分別發表過論文,在討論與思考能否利用技術開發對話式模型,接著2021年展示LaMDA(Language Model for Dialogue Applications)模型,2022年進一步提出論文,闡述LLM技術改革。

更多新聞:Google 助理改頭換面!加入Bard相同技術 精簡原有團隊

紀懷新表示,這些技術發展之前,所有語言模型的基本概念是分工合作,像是

翻譯用的是翻譯模型、摘要則用摘要模型,現在所有功能全放到LLM當中,同時支援多種語言,可以解決不同任務,於是背後運用LLM進行運算的ChatGPT、Bard等服務才會如此強大。

LaMDA奠定Bard基礎,但是還不夠好

為對話式應用所設計的LaMDA則是有多達1370億個參數,融合了合理性、具體性、真實性、趣味性以及安全性,還包含使用軟體工具的方法,像是知道如何使用Google搜尋引擎,並能回答許多問題,LaMDA則為Bard奠定基礎。

當要發想點子、製定計畫、快速獲得冗長且複雜內容的重點摘要,或者撰寫電子郵件、文章、詩詞等內容,都可以能透過網頁版(bard.google.com)尋求Bard的協助,還支援程式碼編輯和匯出、圖片回應、內容來源標註,具有數學運算和資料分析的能力。不過,紀懷新認為,Bard還不是完整的一項產品,因為學術研究無從得知哪種應用最適合用戶,必須要透過意見回饋了解用戶的期待。

Bard提升準確性,未來有機會支援台語

AI至今還是有許多讓人憂心的地方,加上訓練資料有美中不足之處,使得Bard的回答可能有偏差,或是存在偏見。紀懷新強調,Bard結合了Google搜尋引擎,大量運用外部知識並提供內容來源,以提升回答內容的準確性,而不是只靠既有的訓練資料。

紀懷新表示,Bard目前已經能夠語音輸入問題,台灣也有學術機構收集台語等語料,Google也有合作意願,但需要花時間交流、合作,未來會有機會支援台語或是客語。

瀏覽 15,510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