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范書愷教授:AI時代的教育關鍵是「判斷力」與「人文底蘊」

記者 鄧天心/台北報導

AI不是工具,而是平台。」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教授兼管理學院院長范書愷,談起AI對教育的深刻影響,語氣中充滿熱忱與遠見,很難不被他充滿熱情與前瞻性的話語所感染。

提出「管理智慧 (Management Intelligence)」概念的他,正試圖在AI浪潮席捲的當下,為大學新鮮人乃至整個教育體系,描繪一幅全新的學習與發展藍圖。

范書愷認為學生會用AI不夠,還要知道什麼不能交給AI,從管理智慧到教學革新,他正在為下一代建立能走得更遠的底層能力。圖片來源:范書愷教授提供。

更多新聞:「數位憑證皮夾」沙盒測試開跑 數發部邀企業、民眾一同參與

用「人」作為出發點 重新定義技術教育

范書愷提到,之前一位學生對他說:「老師,我搞不懂為什麼學會寫報告就代表我能進職場。」這句話成了他反思教育本質的契機。

他反問自己:「我們教的是技術,還是能力?」

對范書愷來說,「能力」不只是會操作AI,而是能判斷AI的答案是否可靠,他提到,ChatGPT、Claude、Gemini、Mistral,這些模型每天都在演進,但唯有人類的判斷力與價值觀,才是不能被替代的,根據《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2024年2月的報導,目前超過61%的AI系統在面對模稜兩可問題時,仍需人類介入校正。

於是他堅持:技術再強,也需要人文作為底蘊。

把AI變成每一個學生的第二語言

范書愷並不諱言,當今大學生在「使用AI」上表面熟悉,實則流於工具思維,但他認為:「AI應該成為每個學生的第二語言,就像英文一樣自然。」

范書愷近年特別強調「跨情境能力」,並補充「如果你不讓AI成為你的助理,未來你就是它的下屬。」他舉例,透過AI工具學習歷史,學生可還原二二八事件發生時的台北城街景,串連當時的歷史、社會氛圍與政策制度,他說:「這不只是歷史課,而是讓學生學會從不同面向思考事件。」他提到,建立「生態系」是學習的根,「你會發現,AI不只在幫你找答案,它是在幫你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生態系。」

重建課堂:從「知識傳授」走向「討論引導」

在AI重新定義學習方式的此刻,范書愷直言,教師也必須轉型,他形容過去的課堂像是一場單向演講,學生坐等知識灌輸,但現在,課堂更像是一場策略會議,老師扮演引導者,引出學生透過AI生成的問題與觀點,再集體討論與反思。

2023年,北科大管理學院導入AI輔助教學後,學生課堂互動率也提升了,這不只是一個教學技術的升級,更是一種學習態度的翻轉,「老師不再只是教書,而是創造場域,讓學生敢於問問題,願意提出新想法。」他語氣中透露著驕傲,卻沒有一絲自滿,范書愷提到,他推動課程融入真實商業問題,導入AI模擬商業決策,例如讓學生經營虛擬公司、面對突發財務危機或國際法規變動等情境,並需即時回應與調整。

根據Deloitte《2024年教育與職場銜接報告》,企業最期待大學生具備的五大能力中,「數位決策與複雜問題解決」高居榜首,這也是為何范書愷強調,學校要培養的,不是會寫報告的學生,而是能回應世界變動的行動者。

AI時代的最後防線:倫理與判斷

面對AI資訊充斥的年代,范書愷不忘提醒學生:資訊爆炸不等於真相豐富,他強調「守門人(safeguard)」的角色,要求學生學會分辨Disinformation(假訊息)與Misinformation(錯誤訊息)。

2023年,美國Norton研究指出,有近48%的年輕人曾無意間轉傳假訊息,因此范書愷相信,教育的核心仍是「判斷力」這是任何AI都無法取代的能力ㄡ

范書愷認為,在AI時代,真正的競爭力不是「你會什麼」,而是「你如何整合與判斷」,而教育的價值,也不再是傳遞標準答案,而是教會學生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時代,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在這樣的願景下,他不是一位傳統的院長,更像是一位願意攪動水面、打破舊有思維的設計師,只是這次,他設計的對象,是一整個世代的學習方式與思維框架,對他而言,這才是教育最值得驕傲的地方。

瀏覽 1,797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