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人工智慧  心理模型需要重置

24日於紐約時報刊載了一篇關於人工智慧的報導,其中提及了政府部門與人工智慧之間的互動。以下可整理為三點進行說明。

首先,作者 Brian Neeley 提及人工智慧領域需要更多政治家與監管者的投入。並以史丹佛大學的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所近期將未國會工作人員舉行為期三天的「人工智慧訓練營」。對此,他回憶道2016年大選後社群媒體公司所發生的狀況,並對其描述為「矽谷龍頭與華盛頓無知的碰撞」,結果只是場僵局以及雅致的聽證會。

其次,無論是 Google、Meta 或是 OpenAI,這些投資數十億美元於人工智慧開發研究的大型科研公司,有義務對外說明其研究進程,而非僅僅是市場上的對壘。目前為止,多數大型的 AI 模型皆使用私人數據所開發,此外僅由內部團隊進行測試。而當這些數據公開時,通常都會被公司的公關部門淡化或僅僅是埋沒在乏人問津的科學論文中。

圖/123RF

作者對此提出一個想法,如果科技公司被視為隱藏違背公利的 AI 計畫,則它們將無法長期生存。換句話說,如果這些公司不自願開放研究成果,這些 AI 工程師應該請求公司老闆直接與政策制定者以及記者進行交談與說明。

第三,身為「第四權」的新聞媒體有義務向非專業的閱聽人說明人工智慧的發展進程。過去,有些媒體嘗試將大型語言模型與 Skynet 和 HAL 9000 進行比較,並為其下標「機器人來了!」但實際上,這非但不會引起讀者共鳴,在文章中用機器人的照片說明人工智慧模型更是自曝其短。

作者對此比喻,這就好比將一輛 BMW 汽車的照片放在一篇關於腳踏車的文章中。

從最廣義的角度來看,大多數人認為 AI 與我們生活相關的範圍很少。像是「它會取代我的工作嗎?」或是「技能 X 或任務 Y 比我好還是差?」諸如此類的問題。而不是試圖了解人工智慧的所有發展模式,以及它對我們未來的意義。

最後該文作者提醒,我們都需要開始調整我們的「心理模型」(或是心態,mental models),在我們心中,為這個新穎且令人讚嘆的機器騰出一些空間。(記者/戴偉丞)

參考資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2/08/24/technology/ai-technology-progress.html?

https://biz.crast.net/we-need-to-talk-about-how-good-ai-is-getting/

瀏覽 848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