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學招生難、清華大學鬧人才荒 兩校合併成立「清華平方科技園區」能找到雙贏解答?
記者 鄧天心/綜合報導
台灣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核心,但業界跟教育界正在思考怎麼樣培養足夠的高端人才,少子化導致大學招生困境,中華大學的學生數量從巔峰的1.5萬驟減至不到4000人;同時,半導體業者在全球招攬人才的競爭也日益激烈,清華大學同樣也感受到人才供需的壓力。
在教育與產業的雙重壓力下,是否可以靠一場整併案迎刃而解?清華大學與中華大學提出的「清華平方科技園區」計畫,正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少子化與半導體人才缺口:兩所學校面臨的共同挑戰
為了解決半導體人才短缺的問題,並為台灣培育更多高端專業人才,清華大學計畫將半導體學院與創新育成學院遷至中華校區,結合中華大學的地理優勢與現有資源,加上清大的品牌影響力,共同打造「清華平方科技園區」。
園區的核心目標是打造一個專注於半導體產業的教育與研發基地,從晶圓製程到AI應用,課程設計將與企業實務緊密結合,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累積實戰經驗,畢業後能迅速融入業界,滿足產業對即戰力人才的需求。
此外,「清華平方科技園區」將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主,製造更多產學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將有更多參與實務研發的機會。
清大為何選擇中華大學?
1. 地理優勢與現成資源
中華大學地處新竹科學園區旁,毗鄰台積電等全球科技巨頭,擁有絕佳地理優勢,校內原有的工學院與完善的硬體設施,讓清華大學不必投入巨額經費建設新校區。
2. 少子化危機倒逼私校求生
與清大背負的培育壓力不同,中華大學則面臨生存挑戰,隨著少子化導致招生難度加劇,學校營運困難,董事會一度試圖引入企業接手,但多次洽談失敗,中華大學不得不轉而考慮與國立大學整併的出路。
不同策略的成功與挑戰:清華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的合併
2016年,清華大學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合併,成功整合教育資源,並成立半導體學院,為後來的創新成果打下基礎,如今清大的畢業生是台積電等企業的重要人才來源。
相比之下,中華大學原先試圖引入企業接管,但兩次談判均未成功,董事會最終選擇與清華合作,在少子化時代,單靠市場化運作未必能解決教育問題。
台灣目前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根據台積電與科技部的統計,台灣每年需要增加1萬名半導體相關專業人才,但目前高等教育供給僅能滿足六成需求。除了技術專業,產業還需要具備國際視野與管理能力的跨領域人才。
清華平方科技園區的成立,或將成為緩解人才缺口的重要一步。
據悉,中華大學今早舉行了「校務發展重大說明會」,校長劉維琪向全校教職員工說明合併計畫細節,雖然部分教職員對整併案感到突然,擔心職位調整,但校方承諾將保障所有教職員與學生的權益。
若整併案最終獲得教育部核准,清華平方科技園區的成立將不僅是兩校的轉型之路,也將為台灣高等教育與半導體產業帶來新的活力與契機。
瀏覽 49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