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有保「琵」 工研院攜中華電信開發黑面琵鷺監測系統
記者/李琦瑋
「2024第四屆台灣氣候行動博覽會」18日至20日於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行,工研院與中華電信共同開發的「AI有保琵」AI鳥類辨識行動方案首次亮相,該方案結合中華電信5G行動網路和人工智慧技術,能自動識別棲息地內的黑面琵鷺,即時掌握數量,成為生態保育的重要助力。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表示,黑面琵鷺是國際鳥類紅皮書中全球瀕危物種之一,而每年來台的數量佔全世界三分之二,因此台灣黑面琵鷺的監測現況相當重要。
延伸閱讀:TIE永續發展館開幕!工研院聚焦綠能技術、能源管理的AI應用
林昭憲說,但過去台灣監測黑面琵鷺,主要透過衛星追蹤和人工觀察來監測黑面琵鷺的棲息地和遷徙路徑,缺乏持續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更新,恐影響監測的準確性和效率,再加上環境變遷和人為干擾也使得監測結果難以反映實際情況。
林昭憲指出,「AI有保琵」行動方案具備一鍵部署AI模型的優勢,使用中華電信5G高速傳輸網路,提供棲地即時影像AI辨識進行AI模型辨識,結合工研院開發AI辨識演算法持續迭代與多模型精進,全天候穩定監控即時辨識多隻黑面琵鷺數量,免出門即可瞬間識別飛鳥百態,突破以往人工調查人力、時間及天候限制、數據不精確、鳥越多越難數的困境。
林昭憲提到,這套全台首創的AI自動辨識黑面琵鷺監測系統,能快速分析鳥類的數量,並計畫在未來持續訓練擴充模型,以提供更為精確的生態數據,不僅將協助保育研究和行動,也能即時掌握生態變化,快速應對潛在的環境挑戰。
工研院表示,該院擘劃「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尤其注重「人工智慧」發展,此次透過AI辨識系統整合,打破傳統人力調查觀測盲區及技術限制,無疑為未來防止棲地干擾提供了新的可能,為候鳥的保育工作注入了新動能,並在台灣的濕地保護中樹立了「科技助力,永續精彩」的新標竿。
※探索職場,透視薪資行情,請參考【科技類-職缺百科】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舞台
瀏覽 43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