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都無法檢測AI  問誰是作者重要嗎

編譯/莊閔棻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日益成熟,關於到底「誰是作者」的疑問越來越難以回答,而近日的一項研究,更是揭示了一個在AI生成內容辨識中,難以解決的問題,無論是人類還是AI系統,都無法一致準確地辨別出網路對話中,哪些內容是由AI生成的,這一發現不僅對數位溝通和線上信任帶來深遠影響,還進一步挑戰了人類與AI合作創造的未來方向。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日益成熟,當AI都無法檢測AI, 我們更應關注內容的價值和相關性。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日益成熟,當AI都無法檢測AI, 我們更應關注內容的價值和相關性。(圖/123RF)

擴展版的圖靈測試:人類與AI的錯誤判斷

據報導,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基於經典圖靈測試(Turing Test)的新實驗,他們將人類與AI的對話記錄,展示給參與者和AI模型,要求他們辨別發言者的真實身份,而結果令人意外,人類評審在判斷對話參與者是否為AI時,表現並不優於隨機猜測,更令人驚訝的是,當前如GPT-3.5和GPT-4等先進AI模型,在進行同樣的判斷時,表現也未見顯著提升,而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高度擬人的AI對話者,比起實際的人類,反而更容易被誤認為是人類。

更多新聞:深度偽造泛濫成災    5 招判斷真假不被欺騙

AI辨識技術的局限

此外,研究還探討了多種AI辨識方法,包括統計方法和用AI檢測AI,雖然某些方法顯示出潛力,但均有明顯的局限性。

  • 統計方法:統計手段能辨識部分AI生成的文本模式,但對於更先進的模型則無法穩定檢測,因為這些模式隨著AI技術的提升變得更加細微。
  • AI檢測AI:由AI進行辨識,在結果上優於隨機猜測,但仍在識別高階AI生成內容時頻頻出錯,表明即使訓練專門用於此任務的AI,也難以穩定辨識其「同類」。
  • 人類互動者:即使人類在與AI直接互動時表現優於僅依賴文本記錄的情況,仍無法穩定地辨別AI參與者,顯示了現代AI語言模型的複雜性。

AI辨識的重要性:值得探討還是無謂追逐?

然而,在一個逐漸被AI整合的世界中,區分人類與AI生成的內容,在許多情境下,可能已經變得不再那麼必要,隨著AI逐漸融入我們的數位互動,我們或許更應關注內容的價值和相關性,而非其來源。

但這種觀點並非否定在高風險情境中保持透明的重要性,而是建議在日常互動中,執著於區分人類與AI的貢獻可能既無必要,甚至反而適得其反,相反的,我們應該更關注如何評估數位內容的品質、倫理和影響,而非執著於誰是作者,這種思維轉變或許將促使我們開展更多關於人類與AI協作的討論,並探索如何最大化其結合潛力以提升我們的數位體驗與決策過程。

參考資料:Psychology Today

※探索職場,透視薪資行情,請參考【科技類-職缺百科】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舞台!

瀏覽 140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