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捷科技破除「三大迷思」助企業在AI世代最佳化建置硬碟、SSD基礎設備!

記者/孫敬 Archer Sun

根據資訊研究顧問公司Gartner在2023年預估,2022到2025年期間,AI帶來的資料量占比,將從現在不到1%成長到10%,「AI讓我們對資料的看法跟過去不一樣了,它還影響人們對生活態度的革新。」資料儲存設備大廠希捷科技(Seagate Technology)台灣區總經理黃又青表示,AI世代的到來,小到一張照片大到一部影音均能作為AI訓練的材料,資料量與重要性均提高的同時,資料儲存的載體及解決方案亦不容忽視。

希捷科技觀察,SSD(固態硬碟)會取代傳統硬碟的迷思仍存在於不少企業心中,黃又青分別破除「SSD價格很快會追上硬碟」、「NAND(快閃記憶體)供應量上升取代硬碟」、「只有AFA(全快閃陣列)工作負載才能滿足企業需求」三大迷思,分析企業、資料中心面對大量資料儲存需求時,如何建置硬碟、SSD基礎設備。

延伸閱讀:AI帶動QLC Enterprise SSD需求攀升,價格漲幅恐達10%

希捷科技台灣區總經理黃又青替企業科普SSD跟硬碟的三大迷思。(圖/孫敬翻攝)

不是容量越大越好!企業資料儲存最容易忽略建置成本與工作負載平衡

不論是雲端還是硬碟,在追求更高的效能、大量資料儲存的現代,兩者互相取代的可能性較少,相反在各自賽道上專精相輔相成的機會更大。在全球絕大數資料由企業儲存的環境下,IDC統計報告指出,統計至2023年6月,全球約有70%的企業資料儲存在雲端,並預測2022年到2027年間雲端產業的硬碟儲存裝置複合年均長率(CAGR)達29%,而2018年到2022年底,90%資料中心以硬碟儲存EB級(Exabyte)海量資料,顯示出雲端跟硬碟族儲存載體均有各自的重要性,然而高達90%資料中心為何選用硬碟當作儲存載體?

迷思一:SSD價格很快會追上硬碟

SSD的每TB價格比近線其實高出硬碟數倍。分析師預測,價格比在2027年之前會保持在6:1以上。這段期間的平均為6:6:1。當價格比下降時,往往會反彈並重新恢復價格比。另外,SSD和硬碟的價格會因為大規模採購時有明顯的差距,在耗電量相差不大的情況下,SSD的採購價格其實遠高於硬碟近6倍。

希捷科技指出,SSD跟硬碟相比的採購價格差距相當大。(圖/孫敬翻攝)

迷思二:NAND供應量上升取代硬碟

從2023年到2027年的成長趨勢來看,若要從2023年333(EB)成長到2027年預測的963(EB),並全部取代硬碟達到3686(EB)的NAND量體,要斥資高達2060億美元才有可能達成,換言之企業想利用NAND全部取代硬碟提供的所有EB級容量的成本是相當可觀的。

若要完全NAND取代硬碟是不大可行的做法。(圖/孫敬翻攝)

迷思三:只有AFA工作負載才能滿足企業需求

從IDC提供的報告可看出,大多數企業資料量的負載90%多集中在分析、檔案服務、物件儲存、文件管理、網路代管、生成式人工智慧推論上,10%用在電子商務、VDI、遊戲、CRM/ERP/CMS、資料庫,僅有1%則為AI/機器學習圖像、即時圖像渲染、金融與科學模擬、基因組定序等。

大多數企業的資料用途多集中在等案管理。(圖/孫敬翻攝)

希捷科技由此推論,SSD的價格在未來10年內不會趨於一致,NAND完全取代硬碟的高成本幾乎不太可行,工作負載也建議混合使用不同儲存載體,像是搭配磁碟、flash及磁帶,將特定工作負載對成本、規模/容量和效能的需求最佳化。

瀏覽 337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