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勢在必行 智慧農業是重要一步
記者/周子寧
全球處於工業4.0階段,科技往智慧化與人機互動邁進,工業領域不再以量取勝,將「需求」視為第一條件。智慧化裝置與系統的推動也能減輕人口高齡化的社會壓力,其中「智慧農業」即為重要一類,近年在政府與各學術單位推廣下,該技術逐漸步入軌道。
智慧農業推廣受政府重視
台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系廖國基教授表示,或許農業相關議題普遍來說反應平淡,但其實農業部與國科會都有制定專門計畫,並長期給予經費支援。而不僅政府重視,「智慧農業」更是一門顯學,廖國基教授以台大生物機電工程系為例,不少教授針對「智慧農業」開啟研究計畫,如:植物工廠、蜜蜂群體研究、自然天敵、牲畜跛腳行為辨識、水產與魚種辨識等,主體種類繁多。
「智慧農業」的運作原理為:透過架設在特定區域的感測器,收集大量指定目標的資料,統一傳輸到後端數據庫,讓人工智慧吸收龐大的採樣資料與結果後學習與模擬。而多種類的感測器,能支援大部分環境差異需求,因此「智慧農業」限制度低,大部分農林漁牧產業都適用。
低碳排路上不可少的拼圖
廖國基教授坦言,儘管「智慧農業」的應用層面廣、效率及便利度都比傳統農業有所提升,與系所在推動「智慧農業」的過程中依然遭遇挑戰:一則是從事傳統農業者普遍年齡偏高,對智慧裝置熟悉度不足,在推廣過程中需加重教學成分;二則在於部分觀念的翻新,智能化農具初期投資成本高,許多農業者只願意在政府補助範圍內購買器具,造成「智慧農業」卡關在研發到實施的階段。但廖國基教授保持樂觀態度,他認為「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政府與各學術單位持續多元推廣,「智慧農業」普及化終究會撥雲見日。
回歸到社會層面,「智慧農業」的發展也是勢在必行。設備與管理上的智能化可以有效緩解人力;大數據的預測能提前預警、降低風險,甚至輔助業者提升產量、改善國際間進出口關係。同時,「智慧農業」善用環境與生物間的關係,也有助於ESG、淨零碳排等環境永續措施優化。
未來20至30年間,淨零碳排是人類無法避而不談的課題,而「智慧農業」是其中一塊重要拼圖。廖國基教授表示:「智能化與電動化是趨勢,我們(生物機電工程系)一直以完成更優化的工程技術為使命,今後也會持續往環境友善、操作友善、價格友善的目標邁進。」並期許農業與各產業都通往更好的未來。
瀏覽 96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