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氧氣當電池陰極   電網從化石燃料中解放

在現今的科技中,鋰電池的使用多數在太陽下山或是風靜止時以儲能設備的角色派上用場,不過目前的公共事業規模的儲能量最多只能提供四小時的電量,換言之,這仍然需要用到長時間的電網來繼續提供由化石燃料所提供的電能,更有可能在熱浪或是風暴期間影響到這個電力系統。

把氧氣當電池陰極   電網從化石燃料中解放 (示意圖:123RF)

為了能夠把電網從化石燃料中「解放」,根據《Protocol》報導,美國儲能公司 Form Energy 正在開發一種「鐵-空氣」(iron-air)技術的電池,將一塊有許多洞孔的鐵置入電解質溶液中做為陽極,利用金屬的自然生鏽過程進行充電與放電,特別的是,這顆電池並沒有「陰極」的概念,而是將活性材料「放在外部」,也就是利用空氣中的氧氣作為活性材料。進一步地,透過高度控制氧氣的進出,氧氣會停留在這棵與洗衣機差不多大小的電池中,並開始展開化學反應、使鐵生鏽,進而產生能源。

《Protocol》報導,Form Energy 執行長暨聯合創辦人 Mateo Jaramillo 表示,該公司將會在近期內對外公告更多合作,目標於2024年啟動這款電池的商業生產。針對該電池的技術,Jaramillo 表示,這項技術已經存在幾十餘年,是在70年代石油禁運以及當時能源危機的態勢下,對於能源佈署的重點主題,從這位執行長的角度看來,這項技術之所以到現在才有機會商業化,乃是符合當今電網的需求,同時也符合長期儲能的需要。

當面對供應鏈挑戰的問題時,Jaramillo 認為在疫情中所掀起的電池材料供應鏈問題是在意料之外的,不過團隊也預料到開發這項技術以及電池產品時所會面對到的窘境與挑戰;Jaramillo 補充道,如果要跟汽車行業競爭相同的電池原物料或零組件的話,那會相當地艱鉅且困難。

在《Protocol》報導中,Jaramillo 針對鋰電池循環次數進行了說明,他以手機充電作為舉例,表示如果每天為手機充電個幾次,每年的電池循環約莫可達1000次,但是如果有一個電池可以持續放電一周,然後再充電一周,這就會使這顆電池的循環次數降低到每年約26次而已,因此更可以延長電池壽命;Jaramillo 表示,若以500個週期來看,希望可以達到20年的使用壽命,如此一來也能夠保持該電池的低度成本。(編譯/戴偉丞)

延伸閱讀:極端氣候籠罩全球 日本電池成本飆漲轉嫁消費者

新電池誕生 純快充11分達50mile續航力

美國礦物供應鏈問題多  電動車電池遇瓶頸

台灣之光/電動車電池回收關鍵是「他們」

資料來源:Protocol

瀏覽 697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