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戰陰霾下   企業準備好「零中國」了嗎?

中國與美國的衝突日益加劇,各界也預測這將大大增加各種產品的成本。日本方面,該國企業也正試圖建構擺脫對中依賴的供應鏈,目前將多數產業生產鏈寄託在中國勞動市場的企業,倘若在未來出現意外狀況,將面臨選擇是否續留中國業務的問題,同時,管理階層也必須考慮業務的連續性以及長遠發展。

中美科技戰陰霾下   企業準備好「零中國」了嗎? (示意圖:123RF)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本田技研工業(Honda)在去2021年夏季展開了一項機密的重組計畫,主要聚焦在如何盡可能地減少使用中國零組件來生產車輛。並同時以「日本企業嘗試步向『零中國』」為題,進行了相關的報導。

該報導以本田技研工業為例,表示單單中國市場就佔據了該汽車製造商三成的業績,且並不會輕易地改變該公司在營收方面對於中國的定位。然而即便如此,仍然面臨了所謂的中國風險,也就是必須為公司在未來處於緊急情況下,如何迅速地轉向東南亞等其他地區的零組件市場。在報導中,本田技研工業發言人表示,一直都在尋找各種選擇來降低供應鏈的風險。

自從冷戰結束後,由於全球主義盛行、經濟自由主義抬頭,使得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的程度提升,其中當然也包括中國與日本之間的距離縮短。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到2020年以前,中國在日本進口總額已經達到26%達到26%,是高於美國的19%以及德國11%。此外,根據東京供應鏈研究公司 Owls Consulting Group 的數據顯示,倘若停止從中國進口家電、汽車等其他產品的零組件,並且轉向其他地區採購,成本將會增加1萬3千7百兆日圓。以東京證券交易所得淨收入作為比較,這個數字是交易所主要市場上市的製造公司的總淨收入的將近七成。

換句話說,這些成本將有可能轉嫁到產品上,也就是消費者。電腦的價格將會平均上漲五成,智慧型手機也會漲價兩成。而就目前國際局勢而言,由於戰爭等因素,也正面臨通貨膨脹的窘境。同時也可見,越來越多國家正試圖將中國排除在自身的供應鏈之外,今年五月,美國與日本、印度等14國也建立了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預備在緊急狀況下共享關鍵產品訊息以及庫存交換。此外,原本透過美國設計、中國製造而突飛猛進的蘋果(Apple)以及其他美國科技大廠,也正在逐步淡出中國市場。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的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似乎正反其道而行,除了前不久宣布在上海的產能擴大計畫成功外,目前在中國的超級工廠中,電動汽車生產量也是在這家電動汽車製造商的榜首。

在過去的冷戰時期,鑒於東西方的供應鏈互不相通,在擺脫對蘇聯與中國的依賴較為單純與簡單;時至今日,由於各國企業與中國緊密相連,從原物料採購等上游市場,乃至於產品組件等下游,都顯得更為不易分離,可說是牽一髮動全身。在當前的和平時期,在中國展開業務的當下,各國企業也面臨著為「零中國」選擇做出準備而產生的相對壓力。(編譯/戴偉丞)

延伸閱讀: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 不到3年破百萬輛

上海廠產能升級擴張  特斯拉宣布完成

參考資料:Nikkei Asia

瀏覽 731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