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能否擺脫對臺灣晶片的依賴?
晶片是所有現代設備的必要組成部分。大型如電動汽車或是汽車配備,精緻如智慧型手機抑或智慧家電,都需要晶片提供動能,並結合人工智慧、機器人學習技術,乃至於 5G 無線網路的進步,為現代人的生活中提供更便捷且舒適的享受。
然而,這一切的核心就在你我身邊,也就是位於臺灣本島的台積電(TSMC)。
台積電除了是我國護國神山、股票大師兄以外,重要的是,它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晶片製造商,更是蘋果(Apple)與英偉達(NVIDIA)等公司的主要晶片供應商。此外,它的全球市佔率已佔百分五十以上,且逐年遞增;另外也有數據指出,臺灣佔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三分之二。
- 臺灣自身面臨的問題
無論是自國民政府遷臺後至今的兩岸問題,或是到近幾年美國政治高層不斷來臺訪問,都是臺灣與中國大陸在面對政治問題上不斷激起火花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今年八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的訪臺之旅。
訪臺期間,與台積電高層共進晚餐的裴洛西強調了台積電的地位,認為全球晶片供應鏈中台積電發揮了關鍵的作用。此後,有消息指出中國可能會因此沒收位於中國的代工廠,然而在CNN接受採訪時,董事長劉德音卻駁斥了「矽盾」說法。
無論如何,位於臺灣西側的諸多工廠,都在人民解放軍的射程範圍當中,這也是西方諸國必須謹慎的重點之一。對此,劉德音提出警告,若中共武力進犯我國,則晶片的產業鏈就無法運作。
- 西方諸國的疑慮
美國與歐盟等西方列強都明白一件事實,亦即它們都逐漸陷入在對亞洲的晶片依賴當中。
從美國實施《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的美國代工廠補貼、提供半導體研究資金、海外投資限制,再到歐盟委員會提出《歐盟晶片法》以加強歐盟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地位。
兩個法案的推動,前後將近1000億美元,無疑是針對其本土半導體產業的自製能力「補身體」,也同時在試圖脫離對亞洲晶片需求的依賴。
然而,即便美國多處已敲下晶圓代工廠的地基,多方指出若想完全擺脫對臺依賴,會付出高價成本且消耗大量時間。
分析公司 The Smart Cube 的工業採購專家 Suryadeep Jain 表示:「儘管美國和歐盟通過的立法是提高產能的良好起點,但這些措施可能還不夠。」
Jain 指出,首先,由於全球半導體短缺,美國和歐盟需要在大陸發展,目前預計這種短缺要到2023年底或2024年初才會結束。此外,一旦短缺結束,提高國內產量的急迫性可能會因此下降,屆時將會面臨位於亞洲的製造商於美、歐投資。
- 《晶片法案》的影響
亞洲的晶片市場存在著低成本的優勢,同時中國本身亦為全球最大「矽」生產國。隨著產能不斷擴大,多方認為2030年前,中國將成為全球領先的晶片生產國。
進一步地,對於美國和歐盟來說,問題在於是否能夠繼續吸引及牽動所需的投資,以加強供應鏈以及人才、設計、研究和智慧財產權方面的能力。
採購諮詢公司 Inverto 的董事總經理 Thibault Pucken 表示,如果他們(美國與歐盟)要與亞洲的主導地位競爭,這(牽引投資)將會是關鍵。
此外,面對針對性極高的美國《晶片法案》,中國的態度與應對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目前,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指責美國違反公平貿易規則,並警告說全球供應鏈可能會出現紊亂。此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也在9月1日的記者會表示「美方做法是典型的『科技霸權主義』…企圖利用自身科技優勢,打壓…發展中國家。」
- 小結
Economist Impact 的政策觀察經理 Oliver Sawbridge 指出:「解開複雜的半導體全球價值鏈將造成嚴重的供應鏈中斷。」他更補充說道,「任何沒有是製機制的生產,都可能導致更多的供給面衝擊,形成更高的價格,更因此導致長期成長的趨緩。」
供應鏈的本質與破壞現狀所帶來的風險,象徵著美國和歐盟最終可能不太有機會自行生產所需的所有晶片。換句話說,擺脫亞洲市場,是有困難的。
故,晶片自治儼然成了雙面刃。對此,Pucken 認為,相關的解套方案必須是在整個產業鏈中形成更大的靈活性,也就是多元的製造能力、地域、與供應商,而並非僅單一依賴在一個而已。(記者/戴偉丞)
延伸閱讀:美晶片法案 先進科技10年內禁止在中國建廠、晶片法案是什麼?美國賓大教授告訴你
參考資料:RACOUNTEUR、The White House、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工商時報
瀏覽 74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