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參與大學課程設計的可行性與挑戰?

  • This topic has 4 則回覆, 2 個參與人, and was last updated 2 weeks, 5 days ago by 修平科大工管系副主任鄭鴻文.
正在檢視 4 則發表的回覆
  • 作者
    文章
    • #135857 回覆
      古月

        讓企業參與大學課程設計可能為教育帶來革新,但也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平衡學術自由與市場需求?如何確保課程的長期價值而非短視近利?這些都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 #136466 回覆
        kk

          企業參與大學課程設計的可行性與挑戰

          可行性:
          1.引入實務經驗:企業能將市場需求和實務經驗引入學術課程,使內容更貼近職場需求。
          2.資源共享:企業可提供設備、專家講師和實習機會,提升教學質量。
          3.促進創新:企業參與促使課程緊跟市場與技術發展,保持內容的創新性與實用性。挑戰:
          4.平衡學術自由與市場導向**:避免課程過度傾向市場需求,忽視學術獨立性和創新性。
          5.短視近利風險:課程設計需考慮長期教育價值,而非僅滿足當前市場需求。
          6.利益衝突:企業可能利用課程推廣自身產品或技術,需設置監管機制以確保教學公正性。

          確保課程長期價值的策略:
          1.定期評估與更新:根據市場變化及學術進展定期更新課程,避免內容過時。
          2.促進多方合作:保持企業、學術界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合作,確保課程滿足多方需求。
          3.強化綜合素質教育:在專業課程之外,加強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及人文素養等綜合素質教育,確保學生具備長期競爭力。

          • 該回覆由 kk 於 3 weeks, 4 days ago 修改。
        • #137352 回覆
          彭徐鈞

            北醫大人工智慧醫療碩士在職專班的學生雖來自業界,包括臨床醫師、醫事人員(如藥師)、醫療器材廠的工程師等,都帶著自身在臨床上觀察到的問題,來到專班進修,試圖藉由AI找到解決的方法,但僅僅2年的修業時間,只能做完研究、發表論文,最多申請軟體的專利,該如何建置商業模型,在醫院落地使用或受到廠商青睞,是一大問題,這部分,專班還在持續努力。

            產學落差主要在於資源不夠,學生研究成果難以延伸、進行技術轉移;另外就是無法反映在市場上,學生開發出來的軟體、模型,能解決自身醫病的需求,也對病人有幫助,但醫院不見得會買單,或是市場太小,廠商覺得投資後回報低。

            以上問題需要引進企業協助:
            AI專班的學生最後都會做出醫療相關的AI模型、程式等,但要到商轉、技轉過程,會遇到軟體確效、ISO認證申請等問題,希望能引進有經驗的業師,在碩一就系統性開課教導,以免學生軟體都做出來了,才發現不符合規定,又要回頭改參數設定(這方面可能要找工研院或是醫療大廠的人)

            另外,也需要醫療器材硬體商、醫療大廠的業師,來專班介紹新產品、原理、應用層面,當初如何商品化,打入市場的一些心路歷程,讓學生認識醫療產品(可以想要如何運用AI技術加值),也讓學生了解商品化過程。

          • #137353 回覆
            月巴月半人

              討論區這幾個問題我認為討論的內容都差不多,大致上就分為兩部分

              1.以目前台灣的就業市場來說,企業需要的人才類型與學術研究機構培育出來的人才是有一定的出入。以理工科系來說,幾乎所有的理工科系微積分與工程數學都是必修且最基礎的學科,但多數的職場需求能運用這麼基礎學科的內容其實少之又少,更何況是碩博士研究的專業項目,會造成畢業轉就業市場的落差也是必然的結果。

              2.學術研究機構所研究的目標是追求最理想化的結果,並不考慮”成本”與”時間”。但企業的目標是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以外”成本”與”時間”是絕對會考慮的項目。研究生可以花兩年時間研究一個不確定能不能成功的內容,但哪個企業主願意花兩年買單一個不確定實際效益且不計成本且可能不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賠錢”的風險太高,這與”營利”目的是相違背的。

              學術研究機購(大學等)需要的是”知識”,企業主需要的是”營利”。在兩個目標完全不同的體制下面要減少差異,要不是學術機構變成特定企業的研發中心,不然就是企業主是慈濟。

              與其討論怎麼減少學術機構與企業的隔閡,不如加強學術機構拓展更廣的知識含量,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可以適應未來的企業環境。簡單來說你想去台積電你就不會選文科相關,但學術機構要幫助這類學生就必須開設理工相關的科系來符合學生的需求。

              試想,假如你是企業主,你會比較需要一個碩博時期一直在鑽研量子物理的知識菁英,還是一個有流利多國語言能力且善於溝通且有良好組織能力的人才?

            • #137421 回覆
              修平科大工管系副主任鄭鴻文

                從畢業生流向調查和在職生的回饋,可以知道學校課程和業界有一些落差,仍待改善,因此我在上學期一口氣增加5門選修課,都和實務相關,貼近科技發展潮流,開設永續經營與AI相關課程,也希望能引進淨零碳排、ESG、永續發展,以及AI應用(AI智慧製造)兩方面的業師,最好有工業管理背景,可以在精實生產管理、智慧製造、精實服務、精實創新課程中教學,盼縮小產學落差。

            正在檢視 4 則發表的回覆
            回覆至:企業參與大學課程設計的可行性與挑戰?
            您的資訊: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