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虛實實:AR 擴增實境的應用
作者:
鄭孟淙(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 教授兼系主任)
陳靜儀(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 博士後研究員)
在科技的洪流中為設計創造對話
Making Conversation for Design under the Mighty Impacts of Technology
靜儀:現在五、六歲的小朋友就已經接觸擴增實境,例如在視訊的時候加上擴增實境的濾鏡,為自己在鏡頭前加上有趣的配件或裝飾。或是像 IKEA 的 APP,可以在家裡試擺想要採購的家具,這些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十年前 Google 地圖還尚未引入 AR 時,那時候一些新創公司還在如火如荼地開發利用地理定位加上 iBeacon 技術輔助開發商業導向的 App,例如購物、尋車等應用。但讓大部份地球人都認識這項技術的,不能不提到 Pokémon GO,它結合地理和遊戲的娛樂價值,讓許多御宅族都走出戶外。當然,這是還沒有外掛之前(笑~)。
而現在 Google 地圖利用 AR 讓使用者能沈浸式預覽熱門景點,打造一種身臨其境的地圖體驗,也引進 AI 新技術,增加了室內 AR 實景導航、氣象圖層等。老師,您是尋路和地圖研究方面的專家,研究室有一些相關的研究,您怎麼看這方面的發展?
鄭老師:AR 的出現給我們帶來新的體驗,也有許多研究嘗試導入 AR 使人們在移動時更順暢。我們知道地標是尋路的重要依據,它也是地圖設計中的重要元素。然而每個人移動的速度不同,有人步行、騎單車或開車,移動過程中要輕鬆的識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恐怕只有像 101 大樓有這個資格。尋路過程中,不同大小的地標常被被建築物遮擋。為了更容易辨識地標與方向,AR 是個不錯的解法,它可以在一般的路標識別過程中提供額外的資訊,同時將方向訊息的視覺化。許多交通工具上標配抬頭顯示器,某個程度也反應擴增實境的價值。不過,對目前的步行者來說,拿著手機同時使用 AR 是危險的。由於移動過程中人無法解放雙手,且視覺注意力會被 AR 分散變成另一種分心低頭族。相較手機整合AR,AR眼鏡可能是比較好的作法。
靜儀:我認為在一般生活空間中移動時使用 AR,的確需要「沈浸感」的拿捏,以避免人的感知混淆在虛實之間,而造成危險。除了尋路導航功能,我們回顧擴增實境的應用,其實在博物館很早就開始了,2010 年藝術家 Sander Veenhof 和 Mark Skwarek 在 MoMA 博物館引入 AR,但在當時被視為是一種入侵。藝術家認為「要讓觀看過程民主化」,但館方認為藝術展場的「虛擬空間」需要經過授權。畢竟在 AR 開發工具愈來愈能輕鬆構建應用程序後,透過虛擬的方式結合地理定位,對藝術作品、旅遊景點像古蹟、文化遺產等,利用擴增實境加上額外資訊並賦予意義。經過了這場 COVID-19 疫情,博物館遊客人數減少了非常多,但也促成更多博物館方嘗試使用 AR 來提升遊客體驗。
在學術研究領域,與文化遺產 AR 領域的研究,期刊、研討會論文、書章評論等,十年來有超過上千篇。義大利是發表相關文章最量最多的國家。老師,您過去也有運用 QR code 促進深度文化體驗之行動設計。以您的觀點,在我們為這些具有文化意涵的「實物」加上資訊,這件事情對使用者有什麼影響?目前還得仰賴「手機」這個載具來尋路或導覽景點、藝術作品、或商業用途的「行為本身」有什麼看法?或是對於我們觀看或思考這個世界的方式有什麼影響?
鄭老師:幾乎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它是最普及且最有機會提升體驗的載體。掃描條碼或推播的新服務,則是提供一種資訊交流的管道,這對於文化體驗有一定的幫助。近期許多文化體驗的展覽,也嘗試融入更多感官元素。除了視覺上用 AR 呈現豐富的圖像和動畫;聽覺上也透過空間音效和音樂呈現氛圍。甚至整合嗅覺、味覺和觸覺方面的體驗,使文化體驗更為立體和真實。
然而就像剛提到的,人總是希望有更方便(懶惰)但更安全的方式。文化體驗的提升需要感官解放,除了視覺聽覺外,其他感官的釋放對於藝術表現也會有更多想像空間。基於五感出發的體驗創造,或許會讓 AR 的新載體有更不一樣的發展空間。
靜儀:我們知道 AR 這個「虛」的部份,需要大量的資訊視覺化設計,以及 3D 建模、渲染,老師認為工業設計系的學生,除了具備 3D 技術的能力外,還需要再增加哪些知識或技能的訓練?
鄭老師:工業設計科系的教育基本目標在於問題的解決,進而到商品量產的訓練。基於這樣的技能,除了學習視覺化手法外,許多課程也一直在提升同學的空間能力,讓大家除了優化使用性外,可以更完整的兼顧合理結構與優美的造型。關於提升空間能力已經有研究指出 AR 是個很好的工具。甚至當把 AR 作為工具整合到設計命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關於應用 AR 於醫療或弱勢族群的想法。
另一方面,工業設計對接的是實體經濟,設計師還是要有動手做的能力。從不同的造型或功能實驗中,不斷驗證找出解答。AR發展成設計教育的新工具,我們可以大方的擁抱嘗試,這是師生都需要持續學習的事情。
靜儀:是的。我認為擴增實境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會更加普及化,並且會將更多的感官納入其中。此外,在商業應用方面,擴增實境技術可以用來提升電商平台的使用體驗,讓消費者可以透過虛擬試穿服飾、試用化妝品等,從而提升購買的決策性,這方面的應用漸趨成熟。在遊戲方面,擴增實境技術也可以用來創造更加真實的遊戲體驗,讓玩家身臨其境。未來擴增實境技術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我們可以期待更多的驚喜和創意。
參考文獻:
- Augmented Reality in Cultural Heritage: An Overview of the Last Decade of Applications
- 5 amazing augmented reality museum experiences
- Augmented Reality Is Transforming Museums
本文共筆作者簡介
鄭孟淙
日本國立千葉大學設計科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科技工業設計系教授且兼系主任,研究專長為循證設計、公共設計、設計心理、知識視覺化。
成果連結:Youtube 成果影音 / 研究著作 / 設計心理研究室
陳靜儀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博士。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博士後研究員,專注於資料視覺化敘事、使用者體驗、互動設計與服務設計。曾任職鴻海集團樺賦科技產品設計管理師、行銷與設計師、宏碁股份有限公司、環隆電氣集團多媒體設計師、民視國際事務組節目後製執行等工作。
瀏覽 1,52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