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AI 成為你的共同創作好友|專家論點【鄧宗聖】

圖片來源: freepik

作者:鄧宗聖(國立屏東大學 科學傳播學系 教授兼系主任​)

日前,推出 Open AI 經過媒體報導後,世界各地的人躍躍欲試跟 Chat GPT 機器人聊天,從數據庫裡面好奇機器人會如何回答?也會請機器人作畫,如在 DALL-E 中寫一段文字之後,裡面也會給予設定繪畫風格的教學,進行天馬行空的創作組合,甚至每日一篇、每日一繪也成為生活中有趣的是事情,把蒐集資訊、娛樂與創作綜合在一起,2023年也可以標註為「人工智慧共創者元年」,象徵讓大家思考奔放猶如脫兔的愉悅感。

因為在教育界的關係,有人就會問:如果有學生用這個寫報告、做作品,你會如何看待?這邊暫且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我想用迂迴的方式來想像回答的可能性。

自人類開始「發明」以來,想要做的不就是替代人類?記得在在2017年科普論壇上,當時微軟亞洲潘副總裁,在主題演講上向觀眾介紹一部短片 Microsoft Future Technology Vision 2025,裡面是微軟對未來教室與未來教育的想像,劇本的人物設定是透過女主角 Kat 的觀點,帶我們走進未來教育的想像世界:沒有面向講台的課桌椅、教室裡都是可以運用科技創作的設備(AR、VR 等),平板之間相互分享資料透過無線即時傳輸、學校千里之外有人投放攝影機可以捕捉海底的即時影像作為研究路向、像紙一樣可以收納的平板裡面有編輯智慧協助將複雜的資料整理成可見的文章、所有在網路上的數據只有輸入關鍵字就可以協助你視覺化成圖表等。潘副總裁強調:「這些都是已經存在的科技,我們只是把它們放進一個故事裡拍給大家看」,無論是教育或工作都可以使用這些科技功能想像重組既有的生活方式。

微軟想像未來的教育,在故事裡面是很美好的,但故事裡面沒有去討論關於這些科技如何進入教室、學校、工作場所甚至是生活,科技設備不可能無條件地像是「生生有平板」由政府供應,科技無線網路環境也不可能每一個地方都能順暢無礙,故事裡面沒有看到家庭裡面的社會經濟地位差異,以及使用學習文化的現實問題(影片裡的教室平板都在做學習,但回到真實教室難道遊戲不是更吸引孩子?),Kat 的觀點呈現的是所有發明如何可以合作在一起的世界,不是真正人如何可以用它們來自由創作的世界。

五年前跟微軟副總裁的交會,還是很感謝他與微軟團隊建構起一個這樣的故事與視野讓大家透過封閉的故事結構裡,去開放地想像未來要如何組織這些科技,嘗試克服個人、家庭與社會團體之間溝通上有的沒的問題。我無法正面回答要如何因應,但容許我迂迴地透過上述的故事,邀請大家去想像一個故事腳本:

不是使用 AI 工具的開箱文、AI 也不是你寫報告、畫畫的工具人,很多過去你慣用的科技與發明,都已經在你的生活中組成你創造生活樂趣的創作團隊,現在請邀請新的朋友 OPEN AI 進到你妳的生活來,你會如何與這些老朋友、新朋友設計你想要的生活場景,成為你你建構人生共同創作的好友吧!

(期待你妳分享的故事,也別忘了提到你你曾經看到過我這篇文章的分享)

瀏覽 828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